政府岂可为公务员下海备上“后悔药”?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06日 19:05 中国经济时报 | ||||||||||
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完全没必要让公务员们像当年的红区干部一样“自带干粮去办公”,少给民营企业一点小鞋穿,严格按《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行事,让民企少付出点“政府成本”就行了。 朱达志
民谚云,世上没有后悔药。然而时移事易,这句话也该刷新了。8月2日《华商晨报》一则叫《辽宁公务员“下海”5年内可申请回原单位工作》的报道说:辽宁省将为有志于“下海”的机关干部系上“安全带”,即辞职领办或创办企业的机关干部,在离开机关5年内如果本人申请,可在单位同意且有编制的情况下,继续回原单位工作。这难道不就是一剂真正的“后悔药”吗?而且是长效的。 而近一年前,有关公务员带薪下海的新闻更是常见报端,令舆论哗然。实际上我国的法律法规并不允许公务员带薪到民企工作。但没想到的是,几乎如出一辙的消息日前又成了新闻。新华社8月1日的一条电讯说:山西省日前出台了一个政策,机关公务员和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职工,今后可以离职带薪到民企工作;3年后要求回原单位的,由原单位安排工作。 带薪下海的理由无论多么堂皇,其不可忽略的弊端或缺憾却是毋庸置疑的:它违背了市场经济的一项基本的游戏规则——商人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而公务员却应以服务社会为己任;它使权力进入市场,从而有可能成为权力寻租的新形式和新途径,恶化政治生态;它有违社会公平,因为下海者原有的关系网、人情链、职位影响、政府内部信息等,都会随着公务员下海而如影随形,这无疑会对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造成破坏,并不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 一边是公务员下海有“后悔药”、“安全带”和“救生圈”备用;另一边却是城镇失业率、全民基尼系数居高不下,社保覆盖面尚有较大空白,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近乎阙如,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公务员下海创业,或到民营企业工作,不过就是转转业而已,有的甚至还是放下政府提供的金饭碗去捧钻石饭碗,这么好的条件,还给他们发长效“后悔药”。难道他们承受压力的能力和心理素质,就比普罗大众逊色吗?如此厚此薄彼,太不公平。 8月2日还有一条消息(《中国青年报》)同样令人关注: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体系面世,33个指标评政府绩效。按报道的意思,今后我们评价政府的工作,不能再仅仅把GDP水平、招商引资额度等经济指标,作为衡量政绩的标准了,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廉洁状况、行政效率等等,都是衡量政府工作和官员政绩的重要指标。 我注意到,这两年各地政府之所以出台了大量鼓励公务员下海的政策,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推动民营经济的发展”。就是说,他们搞“带薪下海”,发“后悔药”和“救生圈”,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自己属地的GDP增长。况且现行的官员升迁,最主要最直观的就是看政绩,而经济增长又是现今衡量政绩的最主要甚至惟一的指标。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之下,尽量多地给下海的公务员们一些好处,也就顺理成章了。 所以说,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面世,将有助于端正我们的政绩观。其实,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完全没必要让公务员们像当年的红区干部一样“自带干粮去办公”,少给民营企业一点小鞋穿,严格按《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行事,让民企少付出点“政府成本”就行了。民营企业的经营环境普遍见好,谁还稀罕那些“安全带”、“救生圈”或“后悔药”?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