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王雨佳
“上MBA,人们关注谁是你的老师;上EMBA,人们关注谁是你的同学。”曾几何时,在大众眼中,各类高校的EMBA班不再是学习知识的课堂,而是中国商人特有的搭建人脉的重要场所。
然而,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张新民教授看来,“如果中国高校的EMBA教育,被中国的企业家仅仅看做是‘商人俱乐部’,那一定是中国EMBA教育的失败。”
这位“语出惊人”的商学院教授的言论,往往能戳中要害。他在中国教育界流传的观点还包括:“张瑞敏、柳传志不是培养出来的”、“EMBA学员在入学前已经取得的成功跟商学院没有关系”、“中国国有大学储备的优秀MBA师资中,能够高质量地进行EMBA教学的教授不超过50人”……
中国经济需要EMBA教育
尽管张新民并不认同“EMBA班是商人俱乐部”的观点,但他并不否认: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EMBA教育。在谈到中国经济与EMBA教育的关系时,张新民举了一个发生在现实的真实案例:
A企业和从未交往过的B企业签合同,A企业发现,B企业要货量很大,这笔业务对公司很有好处。在签了合同之后,A企业按照合同就发货了。但是,到了合同上的付款期,B企业却没有回款,并搪塞各种理由,A企业则继续发货。最终,A企业没有拿到货款。实际上,B企业的产能有限,从A企业买进的大量原材料超过了其生产能力。B企业购买货物也主要不是为自己的生产需要。
“与信用不明的企业签订的合同,A企业至少应该要求对方付预付款。而且,一个重要的下游客户可能是衣食父母,企业应该对他的情况有深入的了解,并进行现场考察。但是,A企业并没有这么做。企业的负责人是技术出身的,并不懂风险管理。”在与EMBA班的学员交流时,张新民发现,此类现象不在少数。
中国的改革开放自1978年至今,不过35年,而民营经济的发展也不过25年。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的第一桶金,始自老板的“误打误撞”,企业的核心管理团队,并没有接受过工商管理的专业训练。而接受了正统商学院教育的人才,尚未走上领导岗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也在不断壮大,在企业中处于关键岗位的负责人,实践经验都比较丰富,能够抓住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但是往往也会由于缺乏理性的理论指导,可能会做出一些令人遗憾的错误决策。
从上世纪80年代家电的产能过剩,到2012年的光伏、风电产业的产能过剩,再到从2012年至今困扰中国服装、体育品牌的高库存……种种现象都显示出,相当一部分中国企业家,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在做出决策的时候,缺乏全面、理性的考虑,对风险和结果之惨烈明显估计不足。
对于上述现象,张新民认为,“非管理专业的人从事管理岗位,他们需要专业知识的充电。”他举例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EMBA班会开设宏观经济的课程,教学生如何从繁杂的经济数据中找出自己行业用得上的数据;而财务方面的课程则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强项,我们会教学生如何分析财务报表,如何看懂藏在财务报表中的管理规律和运营规律等等。”
在张新民看来,企业管理中有两重重要逻辑,一个是管理的逻辑,另一个是理论的逻辑。正是因为企业发展的现实需求,高校EMBA教育才应运而生。而所谓EMBA,就是针对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系统化的整合式的工商管理知识体系的教育。尤其对于没有接受过工商管理专业训练的民营企业家来说,EMBA教育是他们获得持续成功的新思维与新动力的源泉,因此可以说,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离不开EMBA教育。
EMBA教育不能照搬西方理论
中国的EMBA教育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在张新民看来,主要是学校怎样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来满足学生对EMBA教育的期望。但他同时也提出,EMBA教育是整合式的工商管理知识体系的教育,并非解决方案的培训式教育,学生对EMBA教育也要有正确的定位。
首先,EMBA的学生不同于MBA,他们已经是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他们需要的不是技能的培训,需要的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细分化的工商管理知识。EMBA的课程,就是对他们进行思维方式的训练、转变和提升。
与此同时,通过EMBA,象牙塔中的教授们也得以和企业高级管理者们进行互动。“一个商学院如果能够通过它的教学和企业家产生互动,就能对理论产生贡献,进而提升商学院的理论水准。”张新民举例说:“如果让学生用西方的比率分析来分析格力电器,格力电器就是一个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巨大的公司,比如它的负债率高,它的流动资产低。实际上,格力是一家很好的公司。这和美国的教科书有很大差异。所以,美国教科书上的所谓经典的理论对于中国的公司未必实用。”
在和企业管理者的互动中,张新民还发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他从2000年开始进行”企业财务状况质量分析”方法研究,就是试图做到:把国外的理论中不符合中国实际的部分拿掉,并根据中国企业的实践,总结出新的分析方法。现在,张新民倡导的独特的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在中国的企业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对话:
《中国经营报》:有观点认为,商学院的EMBA,太偏重理论,对企业实践的指导意义并不大,您怎么看这样的一些认识?
张新民:实践和理论,就是术和道的关系,术是技术层面的,而道是规律性的东西,术是道里面的一个个点。
目前号称“立竿见影”的培训,比如营销手段的培训,教学员推销产品的时候打多少个电话,第一句说什么……这种培训是有价值的,但是,这些都是“术”。EMBA希望给予企业家的,则是“道”层面的东西。EMBA是系统的学位教育,既不是职业培训,也一定不是解决方案式的教育,解决方案是咨询公司提供的。
更何况,什么样的课程,会聚拢什么样的人。关注术的人,自然会聚拢在一起,而关注道的人,也会聚拢在一起。商学院EMBA班聚拢的都是关注道的人。
《中国经营报》:在您看来,EMBA教育给企业家带来的价值,除了知识之外,还有哪些重要的价值?
张新民:企业家不可能通过读EMBA,获得点石成金的效果。但是,商学院的EMBA教育,能够最大限度的促进企业成功,减少失败的几率,并输送负责任的商业人才。EMBA谈的是企业运作的规律、商学教育的规律、系统化整合资源等问题。这些,都能够让企业家在决策的时候有所借鉴。
同时,EMBA教育还能够提升整个管理团队的素质。我举个例子:某企业正准备上市的时候,董事长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读EMBA了。在他毕业之前,这个企业也上市了。后来,这位董事长就让其核心团队的4个人也都来读了。他对我说:整个团队读了EMBA之后,更好沟通了,预算、战略、运营……大家能够用同样的高度,在一个层次上沟通了。
《中国经营报》:近几年来,“三聚氰胺”事件、“VIE结构”……等事件层出不穷,都在困扰着中国企业家的心智,在您看来,商学院的EMBA教育能唤醒中国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和商业伦理吗?
张新民:确实,EMBA教育对社会责任这块内容越来越重视了。比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已经专门开设了企业商业伦理的课程,这一方面能提升企业家们的社会责任感,一方面也能让他们懂得如何规避风险。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商学院的课程如果光靠说教式的东西,只说“应该”、“不应该”是远远不够的。对企业真正有价值的课程,是将商业伦理和企业法律环境等内容结合在一起,告诉学员们,企业没有商业伦理的话,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当然,在中国现在的经营环境中,也有一些没有商业伦理的企业在短期内会取得一定成绩,但是,从长期而言,这种公司一定不会有好的结果。而我们的EMBA教育会尽我们最大的努力,给企业家们以正能量。
张新民教授简介:
张新民。管理学博士。现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会计学教授。因提出并不断完善企业财务质量分析理论而成为国内会计与财务管理界的杰出学者。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会计学会副会长,中国会计学会常务理事。
资深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FCCA),资深澳洲注册会计师,资深香港注册会计师。
在国内权威专业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专著、教材、译著二十余部。
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研究课题等省部级以上课题十余项。
曾经担任清华大学等国内近三十所一流大学EMBA项目的《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主讲教授,是中国EMBA教育界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教师之一。
在1999年至2010年间担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2006年被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评为“推动商学教育进步的人”;2008年被《世界经理人周刊》评为“中国十大最受尊敬商学院院长”。
2008年国家级精品课程《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负责人和主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