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2日,在北京进行国事访问的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斯·德基什内尔来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以下简称“外经贸大学”)。甫一入校园,她便对校长施建军说:你们学校很国际化。
60周年校庆,施建军一身唐装,站上这个国际化的校园礼堂。一首《中国人》唱得体育场上的人群激昂了——平日西装革履,除了讲话、授课的校长,还会唱歌。施建军自称是“忽忽悠悠唱完的”,但这也让学校近3000名外国师生体会到自上而下的开放。
一个校长的办学理念是引领学校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对施建军而言,他所认同的大学文化是陈寅恪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他看来,大学文化的内容应当也必须包括民主文化、自由文化、创新文化和宽容文化。
自2009年来到对外经贸大学,施建军的办公室,校内人员可以随便进出,谈办学,要政策,拉家常。他的那张沙发上,坐过被授予名誉博士的政治人物,也躺过因历史疑难问题要求前来解决待遇问题的上访者。
这位做过悉尼大学、拉筹伯大学“影子校长”的中国新一代大学校长,认为自己从事的是一份“苦差事”:一位优秀的大学校长“首先得是一个科学家,要有一流的科研成果,然后是教育家,懂得教育规律,当然还必须是政治家,要保证国家意志在高等学校的有效实施,要确保大学的稳定发展,要坚持大学正确的办学方向。最重要的还得是个社会活动家,做个手捧金饭碗要饭的人。”
施建军担任了14年南京大学副校长,领导南京大学基金会筹得数亿社会捐助资金。来对外经贸大学三年,通过学校基金会为学校募得捐款超过亿元。他说:“一个校长搞不到发展资源,就是对大学的失责。”
作为首批获得EMBA办学资质之一的外经贸大学,资源是充裕的且开放的,如何运用好手中资源,并让资源为教育所用,是施建军的思考。在各类商学院风起云涌地进行着“教育产业化”,而在“教育”的目的、功能、效率、效果方面却缺乏足够重视的大背景下,施建军的见解是——“敢于和权力叫板,敢于不信书,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先有“教育”再有“产业化”,而教育要允许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表达自己的学术见解,让思想能飞翔起来。
作为一个中国管理教育特殊而不可分割的部分,EMBA教育自进入中国十年来,一直都是在成就和问题中“摸着石头过河”。在获得国际认可的同时,中国的EMBA教育应该保持理性的态度,在本土化和国际化交替发展的过程中找到自身定位。施建军把“培养国际化、创新性的未来工商管理精英人才”的外经贸大学EMBA教育比作壶——“倒进来的水已经烧到99度,我们就再加1度”。
外经贸大学又被称作“高校中的瑞士”。让施建军时感棘手的是,来“瑞士”的不全都是99度的高素质人才,但他肯定地说:EMBA绝对不是富人俱乐部,好的EMBA教育一定使人终身受益。
EMBA里的“王石事件”是小概率
人物周刊: EMBA教育在中国的十年中,人们更多的理解是,“为学员搭建平台,扩大社交人脉的比重比传授理论知识更大”,是否偏颇?
施建军:两个目的都有。我们习惯把看似消极的目的夸大。实事求是地讲,70%的学生还是坚持把读EMBA当成一个求知的机会,坚持来上课。大部分EMBA知识不是纯粹讲理论,而是讲实战,讲究案例教学。
有的学生没有时间学习,经常旷课最后自动流失,说明他没有能力。管好一个企业,当好一个董事长要做意外管理,日常的不用你管,你就踏踏实实地学习。一般上课出去接10次手机的人,慢慢都会被淘汰。
人物周刊:同一种看法是,校友会和同学会已经沦为名利场和官商关系网。
施建军:现在讲的是企业家社会资本,企业家网络。读EMBA可以让他们构成一个网络、交流的平台,一个合作的空间。单个企业家只是打拼个人企业,他是有限的“点空间”,通过EMBA就变成一个“面空间”,形成一个企业家群体,这个群体或多或少有交叉,有各种平台的机会交流。对他们社会资源的整合,社会网络的形成,社会资本的积累都需要。
这个网络在逐利的过程中,更多地要兼顾社会责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多地把社会价值,社会责任感灌输给学生,最终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共赢。
现在有人将EMBA理解为富人俱乐部,一个“王石事件”就把EMBA搞崩溃了。其实像这样的事情,仅仅是万分之一,是小概率事件,不占主流。好的EMBA教育一定是大家终身受益的。
我们打造的是未来10亿、100亿的企业家
人物周刊:谈话中你经常提到国际化。请解释一下现在的国际商学院和商学院国际化的区别。
施建军:一开始,我们是外表“国际”:国际会计、国际统计、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什么课程都“国际”。哈佛大学的商学院不叫国际商学院,就叫商学院,但他是典型的国际化商学院。而我们整天为国际化而讲国际化,说明我们太内向。等有一天我们完全国际化后,还会提国际化吗?
当你发现打开企业大门,门外的竞争对手全是海外公司时,我们还把国际做一个表层的,外在的就远远不够,就要从骨子里面国际化——教材的国际化,师资的国际化,国际合作课程,国际研究发表,国际认证。
人物周刊:在国内众多商学院中,对外经贸大学如何做出国际化的特色?
施建军:对外经贸大学首先是对外、涉外、开放。就像我们EMBA教育的广告语:对外,对未来。我常跟学生说:在中国竞争不算本事,你们到国际上竞争,挣老外的钱。我们EMBA的成功,就是培养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国际视野,能够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竞争,并且在竞争中获胜的人。
中国在世界上最具有挑战力的是创新性人才,他们是21世纪的英雄,他们就是未来10亿、100亿的企业家,这是我们未来打造目的。商学院是企业家摇篮,我不太同意,但EMBA学员本身就是企业家,我们一定会把他打造成更有竞争力的企业家,这是我们的目标。
人物周刊:在一档谈话节目中,你用钱来激励学生,引起很大争议。当时的出发点是什么?
施建军:我当时针对的是EMBA学生,不是对所有大学生。读EMBA的一般都是做企业的,做企业就是赚钱,企业家不逐利,我真不知道你干嘛来的?
而且我说第二句话,钱只是衡量你价值实行的一个尺度。大成在德,小成在智。而德行的内容就包含多了:诚信、善良,为人做事的宽厚,待人接物的能力,你的人脉关系,这都是德行。德行没法衡量,赚钱是一个表示。真正有本事的企业家,不是靠坑蒙拐骗,不是靠假冒伪劣,更多的是靠他为消费者服务,在消费者服务过程中获得自己的价值,首先是经济价值其次是社会价值。
把企业办得天天亏本,谈什么回报社会责任?所以钱只是一个衡量的工具。现在有人把它割裂开来,断章取义,谈钱就觉得不好意思,谈钱就觉得道德败坏,拿一些很左的帽子扣过来:你谈钱就是资本主义,谈钱就是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