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7月16日,由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学院主办的主题为“新融资时代制胜之道”的圆桌论坛在京举行。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汤谷良:没有资本市场的市场经济一定是残缺的市场经济。中国发展到今天,市场经济的进程有很多遗憾,最遗憾的就是资本市场。
在宏观层面,如两年前我们大喊抑制资本市场IPO“三高”(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募资额)现象,从2011 年起迅速改变为如何抑制新股“破发”。股票市场频繁处于极不稳定的情形,一定是监管制度有问题,这不是企业的责任,更不是依靠加强“投资者教育”能解决的。
微观上也有问题。比如说迈进世界500 强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但该名单中的中国央企在资本市场的价格表现,却着实让人非常遗憾。在资本时代,一个有实力、有竞争力的企业,首先绝对不是财务报表上的收入规模,而是它的市场价值。
虽然说无论在政策层面还是操作层面,中国资本市场的确有很多遗憾,但如果据此认为资本市场不好,那是绝对错误的。资本市场肯定是有效的,投资者基本上是理性的。发展资本市场没有回头路可走。但是,我们必须反思,如何发展中国的资本市场?监管层在“管”和“放”之间是不是时常错位?
一个有竞争力的国家一定要靠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有竞争力的企业既要靠商业市场、产业政策,还要靠资本政策。中国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要加速摆脱过度依赖银行体系的间接融资。既然资本讲求平等,资本概念里面就要少谈国企、民企,真正的市场经济,其资本市场不分国有还是民营,经营者就是为股东创造财富。总是争论民营还是国有,表明我们离“三公”原则的市场经济还很遥远。
中信证券(27.890,-0.10,-0.36%)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兼投资银行委员会主任德地立人:国有企业改革一定要坚持下去,不改不行。我们都很清楚,银行对国有企业贷款都很优惠,资本成本肯定要比一般的民营企业低。单从发展资本市场的角度讲,我觉得,根本不用十年的时间,由于效率、机制以及企业治理结构等原因,将来在同样条件下,上市公司当中的国有企业一定竞争不过民营企业。
瑞银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李克非:国企融资渠道比较顺畅,政府支持较多。今后几年如果我们要大力促进民企发展的话,一定要解决其融资的困难。我在海外做IPO,有一个感觉,2005 年、2006 年、2007 年是一个高潮,那个时候上市了一批好的、规模大的民企;最近几年,在海外上市的民企中,效益好并有规模的,数量在下降。其中原因很多,比如股票市场的疲软,另外融资的问题也是当中重要的因素。在过去五年,资源分配对国企倾斜。最近国务院下文,大力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敦促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结合起来,这非常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