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范黎波教授的邀请,7月2日下午,欧盟驻华代表使团(Delegation of the European Union to China)投资研究专家Michal Makocki先生来学校访问交流,围绕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及面临的风险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研讨。
双方讨论是从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与亚洲中心(Asia Centre)合作出版的《中国分析》(China Analysis,季度类分析调研读物)上一篇文章——“走出战略所面临的风险”(Facing the risks of “the going out strategy”)开始的,这篇文章引用了范教授关于“3L”和“价值链嵌入”的研究观点,接下来讨论的话题越来越深入,涉及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走出去”战略风险控制、金融支持服务等多个议题。讨论期间,范教授着重阐述了三个方面的观点:首先,结合TCL(微博)和联想两个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实践,提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是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企业国际化必须进行充分预测,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战略逻辑;“中国思维”和“中国打法”(Chinese construction model)在国际化经营中需要再认知;国际化经营一定要基于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战略逻辑,而不能依赖于任何第三方或东道国合作方的“承诺、鼓励和帮助”。其次,范教授认为国际化经营需要形成一个可参考的战略路径,即3L路径(linkage、leverage、localization)。最后,中国企业“走出去”所面临的是系统性风险,主要包括“透明度及政府背景”问题、竞争性风险、经营性风险、法律、商业惯例与规则问题。
Michal Makocki先生赞同范教授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基本分析和判断,并表示,在最近的10年里,随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海外并购力度不断加大,以及对外承包工程数量井喷式增长,中国企业已不再是20多年前刚刚走出国门时那副“战战兢兢的模样”。当然,海外的中国企业在投资环境和舆论环境方面,仍然面临不少困境。因此,投资者在做决定之前,有必要对当地法律、法规、基础设施状况、环保标准以及劳动力成本等因素做仔细考察,特别是在高度市场化条件下,政府在具体交易中的作用非常有限,中国企业自己需要在鱼龙混杂的投资环境中保持清醒,从而避免跌入投资陷阱。
最后,双方就建立长期学术联系、开展合作研究交换了意见,这为今后进一步交流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也将推进我院向国际知名商学院迈进的步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