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晓苏:曾是万里秘书 后师从厉以宁

2012年07月23日 11:13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孟晓苏 孟晓苏

  他是国家副总理的秘书,也是副总理的同窗。他以初中学历考上了北大,也以博士学位毕业于光华。他在北大读了十年书,也在工厂抡了十年锤。他背负“不良”的家 庭背景,也投身中南海工作八年。他的毕业论文成为了经济改革的理论基础,也招致了官方媒体的炮轰批判。他有着数不清的头衔——局长、董事长、教授,也有自 己最喜欢的身份——学生。他与共和国同岁,也与北大光华同辉!

  孟晓苏,他以本硕博三张毕业证,见证了北大三十年的变迁,投身于中国经济三十年的发展……

  学生气的工人,工人气的学生  

  现代社会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喜欢用两个指标:车子和房子。于是,在汽车和房地产行业工作的人,往往也令人羡慕和关注。孟晓苏[微博],恰恰在这两个行业干的最久,也最与众不同。

  现在汽车行业的人,但凡从属于大厂商,都会自豪地说:我是做奔驰的、做宝马的、做路虎的,眼神中还要闪过一丝骄傲的光芒,其实不外乎是汽车销售、市场推广之类的工作。而孟晓苏则不然,他是做212吉普车的,就是毛主席检阅红卫兵乘坐的那种车,而且是切切实实“做”汽车的,从18岁 进入北京汽车制造厂做磨具钳工,后来又学了车工、刨工、镗工、电工,一干就是十年零十天。今天的孟晓苏,提起曾经的工作经历,仍然是那么的激动和兴奋,总 是这样描述自己当年的样子:“安装磨具的导柱与导套需要抡大锤,因为需要精度非常高,一般都由师傅先扶住,我来轮大锤,18岁的我,抡18磅的大锤,抡圆了用力甩,甩了十年,右胳膊足比左胳膊长了一公分! 不过现在打高尔夫球就显出优势了。后来派我去挖防空洞,我用抡大锤的方式抡铁镐,还当上了突击队长!”孟晓苏一边演示抡大锤的动作,一边讲着自己的工人经历,眼中写满自豪,言语不乏幽默。

  别看孟晓苏大锤抡的好,其实骨子里却是个文人。他14岁 那年以优异成绩考入著名的北京八中。八中可谓人才荟萃,上下届和同级的同学不乏赫赫有名的校友,如贾春望、周小川、苏宁、闵维方等同学。本以为这样的顺境 会一直伴随自己的成长,没想到初中刚毕业,一场文化大革命就将孟晓苏的大学梦打得粉碎。经过两年的文革生活,当大部分同学走向农村、牧区之际,孟晓苏选择 进入北京汽车制造厂。“那个年代工人阶级最光荣,虽然做一名工人不是自己最初的理想,但是干一行爱一行,既然做了就要做到最好。在校办工厂就加工过收音机 小零件的我又开上了机床,当时我干活技术很好,一心想当个八级工。”

  尽管工作每天非常辛苦,但工作之余,孟晓苏还要捧起喜欢的书籍。十年来,他并没有忘记读书,直到1977年, 高考恢复时,已是中共党员、基层干部的孟晓苏却犹豫了——十年的工人生活,已使孟晓苏与工人们结下了浓厚的感情,但是进入大学求知更是自己多年的心愿。厂 领导认为孟晓苏不上大学是耽误人才,教育科乔科长主动为孟晓苏报了名,又在特长一栏里填了他发表过的多篇报道,最终他以初中生的学历,考进北大中文系新闻 专业。1978年2月22日,北京汽车制造厂的工人们开着自己生产的吉普车,把孟晓苏送进北大校园。“我在工厂是学生气的工人,在北大是工人气的学生”。回想起工厂里的经历,孟晓苏说那是一辈子的财富。 

  从学生会走进中央  从中南海走进光华

  28岁的孟晓苏走入北大后,发现身边工人或知青出身的大龄学生还真不少,班里一共有8个初中文凭的同学,28岁的年龄在班里也仅排老七,其中还有未来的中国作协副主席,当时的青年作家陈建功,之前在煤矿工作时候,就比中文系教授发表了更多著作。

  作为老三届的学生,这群年龄、学识、经历都参差不齐的学生,立即表现出超凡脱俗之处,其中孟晓苏担任了四年的班长,还担任着学校学生会文化部部长。在那个年 代,学生文化生活比较枯燥,孟晓苏就想办法请中央文艺团体到学校演出,每个周末还在北大的学生食堂里组织舞会活动,丰富同学们的精神生活,“搬开桌椅,撒 上滑石粉,支起录音机,食堂就成了舞厅,同学们都跳得有滋有味。”而今天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是当年北大的常代会主席,负责监督工作。他们还推进了一场 校内“政治改革”,从大三结课开始,全体校学生会77级学生干部集体辞去职务,让给后几级的小同学担任,美其名曰:“以实际行动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孟晓苏还要求辞去班长职务,结果遭到全班同学的拒绝,结果当班长当到毕业。

  1982年初,北大毕业的孟晓苏进入中宣部新闻局,后来中央办公厅需要秘书,当时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胡启立亲自来挑,高大挺拔、仪表非凡且有一股子书卷气的孟晓苏被挑中了。33岁的孟晓苏来到中办,被直接分配给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同志当秘书,此后7年半时间,他一直跟随在万里这位堪称是中国改革开放先锋与闯将的国家领导人身边,目睹并经历了那个时代中央一系列经济问题重大决策制定出台的过程。

  在中南海那段日子里,孟晓苏广泛接触工业、农业、科技、文化、政治、外交等各方面的工作,参与一些重要文件的起草和修改,得到前所未有的锻炼和提高,也深受中央领导同志高风亮节风范的影响,他在政治上、思想上更加成熟。

  由于多年接触的都是牵动全国经济的工作,又直接参与并俯瞰了许多经济改革的实践,做过国务院领导秘书的孟晓苏越来越感到理论的重要。1988年,萧灼基教授问孟晓苏等人:“你们曾经是学校最优秀的干部,现在这么多同学都继续在北大读硕士,你们怎么不来呢?”于是孟晓苏来到经济学院国民经济管理系(光华前身),和他同时拜入厉以宁、萧灼基、刘方棫老师门下的还有两位同学,一位是现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一位是现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的李源潮。

  优秀毕业论文 饱受指责批判

  当年的北大,看中孟晓苏发表的多篇文章和个人才华,对他敞开了中国最高学府的大门。但当年想要从光华毕业,却不是一件容易事,其中有一项硬性条件——要有五 篇以上在中央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在中宣部工作过,担任副总理秘书近八年的孟晓苏,又经过光华管理学院的培养,写起这类文章的确颇具优势,其中仅《马克思个 人所有制理论研究》一篇文章,就被多次摘登。

  孟晓苏与李克强、李源潮三人的毕业论文曾在北大成为一段佳话。做毕业论文时,为了反驳诺贝尔奖获得者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论,在厉以宁指导下,李克强的毕业论文 题目是《农村工业化:结构转换中的选择》。而李源潮的毕业论文题目是《企业集团的发展路径》,孟晓苏的论文题目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战略问题》。孟晓苏的这 个选题,没有亲历经济改革决策的学生是写不出来的,1991年7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将这篇主张“坚持改革的市场取向”的论文发表在《管理世界》杂志上,引起一阵轰动,也由此引发了一场学术风波。一份影响很大的主流杂志 很快刊登出批判文章,称“什么‘市场取向’?分明是鼓吹走资本主义道路”!很快主流报纸也转载和配发社论,一起来批判“市场取向”。厉以宁与董辅礽老师问 孟晓苏:“在他们批的那四个观点中,有几个是你的”?孟晓苏回答“有我三个”。

  回想到自己因为一篇论文被推到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孟晓苏只是淡然一笑,正印证了奥斯卡获奖电影中的一句名言:让你难过的事情,有一天,你一定会笑着说出 来。后来厉以宁老师把孟晓苏、李源潮、李克强三位同学的硕士论文整理成一本书,并为书的其他章节作了补充,加上了股份制的内容,定名为《走向繁荣的战略选 择》。孟晓苏的《经济改革的战略目标》被安排在第一章,李源潮的《企业集团的发展途径》是第五章,李克强的《农村工业化:结构转换中的选择》是第七章。厉 老师的后记的题目是《改革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当今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事实证明,当时那本书里的预言全都实现了。

  相比硕士论文对经济改革的深远影响,孟晓苏在光华的博士论文则对中国房地产改革起到助推作用。博士就读期间,孟晓苏作为访问学者旅美半年之久,时任中国房地产集团总经理的孟晓苏,在进行访问工作同时,一边深入研究了美国的住房模式,将保障房、住房抵押贷款、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主导产业论等带回中国,并融入到自己的博士论文中,两年后,国务院出台中国房改方案,孟晓苏的博士论文正是房改方案的理论基础,其本人则担任房改课题组组长。作为文化大革命以后第一次穿上博士服的北大人,孟晓苏走上了北大最优秀博士论文奖的领奖台,荣誉实至名归。

  经天济地之学 经世致用之策

  孟晓苏在北大光华2007届开学典礼致词上提到,西方的“ECONOMY”意指算计精细和节省,而中国古籍最早记载的“经济”二字则是治理国家。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称赞丞相张良有“经天济地之才”,后世称当官做事为“仕途经济”。所以他认为学经济在中国是要承担大任的,要做出“经天济地”的事业。

  在孟晓苏的博士论文和房改方案制定中,其经天济地之所学,经世致用之良策,早已初露锋芒。1998年,孟晓苏作为房改方案设计组组长便在方案中明确提出“政府要建立住房社会保障”。从1991年5月调任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担任总经理起,中房在全国200多个城市建设了3000多个小区,其中相当比重是保障房。事实可见,孟晓苏一直为中国保障房建设而努力着,尽管从全国范围而言,由于金融行业等执行层面上受到阻碍,收效有限,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一个光华人与生俱来的责任感。2009年4月,孟晓苏发起并成立汇力基金,汇力基金的目标是为了响应和落实中央的保障房政策,改善我国住房体系,为推动保障住房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2011年8月2日,昆明市政府与汇力基金在昆明签署合作协议,由后者提供首期规模为40亿元的人民币基金,投向昆明的保障房建设。

  作为企业家,孟晓苏不仅在经济方面履行了自己的责任,还在两岸关系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孟晓苏在2004年第一次访问台湾,受到业界、媒体乃至政界的热情欢迎。在欢迎晚宴上,台湾蓝、绿、橙各色政界要员纷纷出席,此后许多人与孟晓苏成为朋友。

  对于两岸关系的不懈余力,不仅源自于光华人的使命感,也源自于孟晓苏传奇般的身世:当初祖父孟昭琳投身抗日战场、淮海战役时,已是“国军”的一位将军,而父 亲孟宪成则加入共产党,祖父和父亲曾在战场上交过手。因此,孟晓苏的血液中流着两党的血。在他的心中,过去兵戎相见已经成为历史,如今两党都是为了中国的 统一和繁荣努力,因此对台湾很有感情,未来也希望能够带动两岸的繁荣。

  三亿利润回馈母校北大  三次毕业铸就睿智人生

  孟 晓苏不仅在北大学会了责任,更学会了感恩。只要母校有召唤,孟晓苏会挤出一切时间,回校参加各类活动。在一次回校演讲中,他把自己的人生成功归因于母校北 大的培养。他激动地表示,“北大这块沃土给了知识和智慧,也给以品牌价值和自强精神。是北大给我的学识和能力使我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回想自己成长的道路, 我深深感激培育我的母校和各位老师。”

  在北大读博士的时候,孟晓苏就有个愿望,想为学校与老师们做点什么。当他亲眼看到北大那些颇具名望的教授们,当时还住在局促狭小的住房里的时候,他就总想给教师们盖出些好房子。1995年春节,已成为中房集团公司总经理的孟晓苏去中南海探望李岚清副总理。李岚清说,你现在搞房地产,我管教育了,你能不能为解决大学教工住宅做些什么?孟晓苏说:正好中房集团属下有一个蓝旗营项目,位置就在清华大学南门外,我就低价提供一批住房吧。李岚清兴奋地问:能提供多少套?孟晓苏说:总共是20万平方米,低价提供6万平方米吧,大约600套。李岚清问:价格能不能在每平方米3000元 以下?孟晓苏边计算边答:可以。李岚清说:项目既然在清华南门,是不是就给清华大学?孟晓苏说:我是北大的。李岚清说:好!那就两个学校一家一半吧。孟晓 苏当然同意。李岚清副总理马上就给两个校长打电话,给他们送去好消息。后来两个学校都极力争取多要房,最后经商孟晓苏同意决定:20万平方米的蓝旗营小区项目全部都给北大和清华。仅按照当时的市场价格计算,他和中房集团把相当于6亿元的经营收益贡献给了两个学校,这是迄今为止北大校友对学校做的最大物质贡献。最终,两校教师们以每平方米1900元的价格买下了房屋产权,而附近的商品房价格已经涨到每平方米四万多元了,北大的1000户教师和清华的1000户教师不仅以低廉价格买到黄金地段的商品房,而且又享受到这一区域房价持续增值的好处,而这些都源自孟晓苏的赤诚之心与奉献之举。

  孟晓苏的感恩之举还惠及到学生:他参与创立扶贫教育基金的工作,担任“北京华育教育基金”的副会长,为贫困家庭的优秀大学生提供着资助。除了物质方面回馈,孟晓苏三次从北大毕业所积累的智慧和几十年工作中的人生经验,同样是送给年轻学子的一笔财富。他经常登上北大、清华、复旦[微博]等大学的讲坛,向学生们传授学术理论与人生智慧。话语间,他对北大的母校之情总在不经意间流露,他经常讲到这样一个故事:回想起30年前,大学读书的时候,那时候国家经济刚刚起步,我们这些人对未来充满了信心,1981年3月12日, 我们在宿舍一起守候一个时刻,中国男排打败了南朝鲜,从亚洲出线,这在当时是一个天大的喜事,消息传来校园里沸腾了,同学们敲盆打碗砸玻璃,点着了扫帚当 火把到五四广场上游行,中文系的同学最早喊出了一个口号“团结起来,振兴中华”。这一口号当下传遍了校园,次日传遍了中国,成为时代强音。我们这一代学生 最早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而且为这句呼喊奋斗了30年。30年过去了,现在“振兴中华”这四个字镌刻在石碑上,石碑就矗立在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北侧,成为我们77级、78级、79级同学留给学校和这个时代的永久纪念。

  孟晓苏心中,北大的思想总能引领社会思潮,促进社会进步,北大也是领袖人才辈出的地方,他把领袖比作大海中的浪花,浪涌则由众多北大人光华人和全国人民凝聚而成,没有浪涌的托起,也没有浪花的绚丽。

  三次从北大毕业,戏剧性的职业生涯,孟晓苏如此感悟人生:“成功,需要老师给予思维方式上的启迪,我的恩师有工厂里的师傅,有中南海的万里副总理,有光华的 厉以宁、萧灼基、刘方棫。北大给予人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求变能力,最重要的一点是,让我们学会树立自己的社会理想,履行社会责任,从而避免走上歪路。有 人问我:官员、企业家、学者,你最喜欢哪个身份,我说最喜欢第四个身份——学生。”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李克强:政府要说到做到不能“放空炮”
  • 体育卡马乔回击辞职提问 19:35国足VS伊拉克
  • 娱乐传王大治设计董洁被拍 仍有离谱照未曝光
  • 财经山西首富张新明兴衰:从煤炭大王到通缉犯
  • 科技苹果防摔专利可控制iPhone着地位置
  • 博客我看于正被打事件 无耻君王拿姬妾当动物
  • 读书高饶事件诱因:毛泽东对周恩来工作不满
  • 教育铁腕外教遭全班学生弹劾皆因不让抄作业
  • 育儿世界睡眠日:英3成家庭因“夜哭郎”解体
  • 不是不好:电改重启的谣言为何又复燃
  • 郑风田:嘉兴死猪投江案的六点反思
  • 温晓东:尚德破产映照新能源发展困境
  • 罗天昊:警惕权贵阶层霸占中国梦
  • 赵伟:美联储为何续推超宽松政策
  • 沈晓杰:是谁在决定和操控中国的房价
  • 叶檀:万福生科是中国股市风向标
  • 王海滨:底特律房价崩盘是老黄历
  • 朱大鸣:房价预测为何让很多人损失惨重
  • 张卫星:投资中的二元决策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