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级复旦-BI(挪威)MBA
山东省章丘市第四中学校长
提名理由:2002年,应时代的呼唤,他提出“创新强校”战略,开始教育创新的求索,创立全员性课程化创新教育范式,影响了全国上千所学校。目前,他所带领的章丘四中已产生国家专利4000多项,获奖300多项。2012年,他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并获首届中国教育改革创新奖杰出校长称号。
一位校长的性格,往往就是一所学校的性格。身为章丘四中的校长,刘金水把这所处于发展瓶颈的中学打造成了一所创新人才的摇篮。他主张“创新强校”,从办学理念、课程建设、育人模式等多个方面探索有效的机制和模式,形成了创新型的学校文化。“我之所以走到今天,是因为我心中认可创新教育的价值诉求。一个人的创新潜能在两三岁的时候就崭露头角了,七八岁的时候会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之后就慢慢地衰减。如果我们不尽早点亮他们创新的火花,释放他们的潜能,从基础教育抓起,那么整个民族的未来都要落后在起跑线上。”这是刘金水的心声。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
在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1999年起,章丘四中的办学规模迅速膨胀。一方面,生源的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另一方面,教育教学上也起了明显的连锁反应。几年间,学校的风气和声誉颓然下滑。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刘金水于2002年临危受命,力挽狂澜,让这所即将“泯然众人矣”的重点中学重焕异彩。2009年,该校成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在接手章丘四中之前,刘金水已经有近三十年的教龄和二十年做校长的经验。多年的教育工作,使他形成了与时俱进、求新求变的工作风格和善于从时代的浪潮中探寻教育发展走向的能力。改革开放后,社会对功利的追求亦反映到教育领域中,具体表现为应试色彩浓厚,学生高分低能现象严重,而对创新意识与思维的培养却被忽略。面对这种舍本逐末的现状,刘金水深感忧虑:“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是为了把自然人变为身心健康的社会人、精神高贵的文明人和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人。失去了‘人’本身,再高的升学率也没有用。”
刘金水将自己的理念和章丘四中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选择以创新为突破口,提出了“创新强校”的治校方略,以此激发学生们对知识的热情。2005年,刘金水偶然得知,山东省发明协会理事陈明泉是位专门教人发明的专家,讲座颇受欢迎。他立马奔赴济南,将陈明泉请到学校为学生们上“创新发明课”。
消息一传出,家乡们就皱起了眉头。“高考复习都来不及,还搞什么创新?一个中学生能有什么发明?”老师们也纷纷摇头,认为此举不务正业。在刘金水的毅然坚持下,高二年级4个实验班在一片反对和质疑声中进行了创新“试水”。
第一堂课,学生才来了大约一半。课一开始,老师问同学们是否相信自己今后会有发明,无一人举手。“成为发明家?这不是涮我们嘛!”然而,陈明泉通过大量事例巧妙地打破了学生们的困惑:创新不过是层“窗户纸”,每个人都可以搞发明创造。一堂课下来,学生们意犹未尽,已涌现出了大量的创意。这让刘金水看到了希望。
4000项专利,人人都是点子王
起初,刘金水只是从校外聘请有培训经验的创新发明专家来校开设讲座。“但我心里清楚,这终归不是长久之计。”为解决师资的问题,他提倡人人接受创新教育,号召老师和学生一起学习,以此培养创新师资,2007年起,就有章丘四中自己的老师独自上课了。他将创新讲座开发为校本课程,采取学分制管理,一年后全线铺开,成为全员必修课程,“全员性课程化创新教育”由此创立。
到目前为止,章丘四中形成的创意已经超过20多万个,产生国家专利达4000多项。在校内特别建设的两个创新成果展室内,摆满了学生奇思妙想的成果。这些成果大多和身边的生活息息相关,如错踩油门应急装置、电子词典文具盒、价格显示购物车、冷热两用扇、家具底部除尘器、点验钞机的计算器、防雨晾衣杆、定时插座、腰带收音机……“学生有两个重要的学习资源,一个是已有的知识,一个是已有的生活经验。当二者和创新潜能结合、融合,就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人人都能变成点子王。”
拥有独属于自己的专利,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们的自信心。短短几年,章丘四中校风焕然一新。“创新是事半功倍的事。”刘金水深有体会地说,“一周一节课,一年下来也不过三十来节课,并不费太多时间,起到的效果却能改变孩子的一生。”有一位原先成绩处于中游的学生,在创新课上表现出极大的才能,一个人就提出了170个创意,信心满满地跑去对老师说:“我将来一定会有成就!”另一名学生于洋更是带着整整10本专利证书走进了山东大学的殿堂,还在大学期间摘取了全国挑战杯大赛的金奖。
如今,家长和老师早已不再担忧创新课程是否会影响孩子的成绩,因为创新所激发的孩子的潜能,远远超出他们的想象。
在复旦寻找下一步的方向
面对成绩,刘金水并未满足于小发明、小制作的创新层面,他很快又建构了更深入的开放性课题类创新课程。他鼓励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方向进行研究,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2007年,章丘四中学生孙彤舟关于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的课题研究成果《让阳光变成肥料》获得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二等奖。“孙彤舟在生物课上了解到光合作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他想到要设计一种薄膜,限制对植物生长不利的光进入,只让能够促进光合作用的光进入,进而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孙彤舟后来被保送复旦大学。
后来又建构起支撑创新的大课程体系,把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拓展到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刘金水指导组建了各种社团平台,包括诗歌协会、演讲协会、动漫协会、天文协会、围棋协会、创新协会、心理协会等,发挥学生们的特长才能,丰富其课余生活。“创新绝不是只有大学才能有的,象研究性课题、社团活动、人生规划,中小学也可以有,甚至是非常必要有。” 通过走访高校,与进入大学的校友座谈,刘金水发现,相当多的学生对所学的专业不满意,感到选错了方向,“这实际上是基础教育的悲哀。中小学教育中,学生的活动空间都在学校里、课堂上,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在哪里。就是希望从基础教育抓创新,给学生们搭设认识自我的广阔平台。”
2008年,刘金水和章丘数名校长一同来到复旦学习“复旦-挪威MBA”项目。这次学习更深化了他对创新教育的认识,使他完成了从传统观念向现代教育观念的嬗变。令他最为难忘的是分组讨论式学习的形式:“对于新的知识和难度系数比较大的课程,南那么短的授课时间,一个人一时之间往往难以搞懂,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彼此见解共享、思想碰撞,一个问题就变得透澈了,新的想法也在不知不觉间就诞生了。这也促使我去反思,我们的创新教育改革下一步还可以往哪个方向走。”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