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有一个娃娃在欲哭未哭时遇上了黄敏,那他们多半能马上安静下来,甚至露出可爱的笑容——要知道,这就是黄敏一直以来引以自豪的亲和力。与孩子们打交道近三十年,她早已能读懂孩子们的喜怒哀乐,怀着一颗温柔细致的心当他们的“医生妈妈”。
童心未泯的“大小孩”
早在明代末年,李贽就在散文《童心说》归纳了童心未泯的必要性:“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对黄敏而言,保持童心,更意味着要深怀对人对物的热爱之心、同情之心和良善之心。
“我觉得我心里还是有几分童趣童真的,”黄敏笑道:“其实,谁有童心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孩子们更能敏锐地感受到。他们要是觉得你和他们是‘一伙’的,那么无论看病吃药打针,他们都愿意配合。”
身为一名儿科医生的黄敏,正是“永远保持一颗童心”理念的支持者。在她看来,保持童心就能拥有一颗单纯的快乐之心,很容易被一些小事情小感觉而取悦,生活也越发简单,笑容也越发灿烂。“保持童心,就是留住了永远的好奇心,留住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留住了创造力。”她如此总结道。
换位思考的乐趣
复旦[微博]EMBA项目不是黄敏毕业后的第一次进修,她还曾远赴日本攻读过两年的医院管理课程。当时,对于即将成为副主任医生的黄敏直奔日本而去,大部分人都表示不理解,这其中还包括她日本班上的同学。“在日本,医师的地位特别高,远超过医院的管理者。我的同学不明白我为什么要花时间花精力去上管理课程。”而黄敏的解释始终很简单:“我的多次求学只为了一个目的——换位思考。”
当医生当久了,就一直沿用医生的逻辑来思考和办事;当管理者当久了,就一直沿用管理者的思维来处理问题;而黄敏所追求的,正是不断转变角色进行换位思考。“我喜欢站在管理者的角度看医生,也用医生的心态看管理者。这种换位思考非常有利于我发现医院运营中存在的一些细节问题。”
至于在复旦读书,倒也实现了黄敏另一种角色的换位思考。她在复旦学习经济理论和管理知识,同时也在交大担任硕士生导师。一为学生,一为老师,两者角色的不断转变所引起的换位思考,也带给她很多灵感。“我可以从中体会到患者与医师的角色转换,从而在我的专业领域中研究如何更好地改善患者的感受,这种乐趣与收获真是一言难尽!”
未雨绸缪的蓝图
黄敏从日本留学回来后,一直致力于改善医疗服务水平。“用良善之心,做暖人心的事情。”黄敏解释道:“医院的实质就是服务于病人,如果服务水平跟不上去,无论医师的技术有多上等,那也无法被称为济世救人。”而在这一次复旦求学之旅结束后,她的眼光开始聚焦于中国的养老结构体系。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传统养老模式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黄敏对此有自己的看法:“无论你现在赚多少钱、有多大能耐,都会有老的那一天。而我现在最想做的事情,就是为将来要进入老年的人预备好一切,从设施到人员配备,从系统化管理到精神预备。”黄敏的着眼点不是基本养老制度,而在于小型的会员制高端养老服务体系。
“关于这一点,国外有许多可行性甚高的案例可以参考。”她详细解说了国外的相关成功经验,并指出:撇开最原始的家庭养老——即老年人由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赡养,比较有趣的方式应该要数“居家养老”:即老人居住在家中,由社会来提供养老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这也是我试图在理论上辩证其中国本土化可行性的一种方式。”
黄敏意识到,此类服务主体是依托商务平台而建立的新型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同时也包括一些“互助养老”的要素,从而创立一种新型社会关系。比如在德国,有很多老年人共同购买一栋别墅,分户而居,由相对年轻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这些都是已被国外论证过的成功案例。而在黄敏看来,要在中国实现这样的方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好在复旦老师们曾提醒过她:“很多事情都是先有成熟的理论,继而才有真正落地的项目。”所以她并不着急,只想踏踏实实地前行:“我反正用心做事,且看未来会怎样。”
文/上海市儿童医院副院长黄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