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EMBA2013春季班新生访谈——
朱群新 江苏新东旭 董事总经理
在复旦寻求转型之道
秋去春来,马上就要进入不惑之年的朱群新已然事业有成。回想当年初出茅庐的时候,他在工地打过工、卖过纯净水、也做过地板生意,如今能够建立起一个拥有8000多员工的企业、控股多家公司,实属不易!
然而,企业越做越大,问题也越来越多,尤其是传统制造行业的转型问题,一直困扰着朱群新:想要投资其他的行业,又苦于无从下手。为了担负起自己肩上的责任,他毅然选择了重返校园,聆听大师的教诲,与各行各业的精英们交流,寻找进一步的事业突破口。
多年之后圆梦复旦
作为江苏人,朱群新早在考大学的时候就已经萌生了对复旦的向往,但是当初非常遗憾,与复旦擦肩而过。事业稳定之后,秉持着“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他虽然也在一些商学院中修读了总裁班的课程。可惜,那段时间忙于交际,根本没有时间好好地静下心来学习。
但是朱群新非常明白“不进则退”的道理,于是他决定从头开始学习EMBA的课程。当时他收到了包括复旦大学在内的多所一流学府的邀请,最后他还是选择了来到复旦,终于一圆当年的梦想。“坐在复旦大学的礼堂内,佩戴复旦大学的校徽,聆听各位老师的教诲,我感到自己已经成为了复旦人,心情真是非常激动!”
朱群新表示,一定会平心静气对待这次的复旦EMBA学习,扎扎实实地在每一堂课、每一个讲座中学到东西。他非常期待EMBA教学中的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以及各种精彩论坛、高峰对话,就像一名普通的学生一样尽力去把握每一个思考的环节,让自己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搭上房地产的末班车
朱群新在大学学习的专业是房地产管理,而真的涉足房地产行业,用他的话来说可谓是“搭上了末班车”。因为他在2007年金融危机前才进入此行业。现在不论是国家政策,还是未来走向,房地产行业势必面临着转型。基于此,朱群新开始积极探索新的投资方向。
但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所谓“隔行如隔山”,想要在一个新的行业中有所作为,实在不是一件易事。除了自己100%控股的几家公司之外,朱群新还投资了许多其他的公司。投资也是一门大学问,他表示:“这个行业自己不懂,就要投到懂的人身上。”而他自己也坚持学习,希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以便对企业转型有所帮助。
而在复旦EMBA的学习中,朱群新也希望能够在两方面有所收获,一是学到更多关于创立品牌的理念,二是学习如何开拓国内市场。他清楚地知道复旦EMBA的同学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光环;也正是因为这样,他秉持谦虚好学的态度,希望与同学们交流分享。此外,复旦大学的教授们在各个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他也渴望得到老师们的指点,解决自己在企业转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肩负8000个家庭的责任
从农村中土生土长的朱群新,从小就明白了“责任”两个字的重要性。他7岁就要帮家里看店,“那时候我比柜台还要矮,别人几乎都看不到我。”那个年代也还没有计算器,他就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熟练地掌握了算盘的使用方法。
即便如今事业有成,朱群新也是一个非常随和、不拘小节的人,如他所言:“可以吃大排档也可以去星级宾馆,可以住普通房间也可以住豪华套房。”正是多年来打拼的积淀,让朱群新明白了创业的艰辛与不易,明白了普通人的生活与辛酸。
每年朱群新的企业都会投入数百万元到公益事业中:当地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会慰问,考上大学的大学生他们会保障。最近朱群新正和当地政府讨论修建一所养老院,由企业出资建立养老院,然后交给政府管理。
说到底,朱群新仍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人,老人小孩始终是他心里的重中之重。对于家庭同样是如此:虽然有贤惠的妻子相夫教子,但他自己不管多忙,每年总会抽时间陪孩子们去旅行。朱群新有两个可爱的女儿,一个11岁,一个2岁,他曾带着女儿们游历各国,不仅开拓了她们的视野,也增强了父女之间的感情。
朱群新颇有感慨地说:“现在工作早已不是为了钱,如果现在就退休的话,钱是怎么也花不完的,关键还是身上的这份责任。8000多名员工,就是8000多个家庭。企业不进则退,所以就算为了这8000个家庭,我也要出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