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EMBA2013级春季班新生访谈——
王勇 潍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和企业一起奋战到底
掷地有声的嗓音、条分缕析的谈吐、从容不迫的态度……很难想象,如今在高层管理上卓有成效的王勇,当初竟然是技术人员出身。更难想象的是,自从步入工作岗位后,他就跟随着潍柴集团,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难关,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战,见证了潍柴由弱变强,一步步地走向世界的传奇故事。
难以割舍的“不甘心”
自从1984年于上海交通大学[微博]自动控制专业毕业后,王勇就进入了潍柴集团,成为了一名动力科的技术员。因为自动控制专业所学习的知识与要从事的工厂供电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这份工作对于初出茅庐的王勇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他却愿意沉下心来,跟着师傅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成长。经过8年的基层锻炼,用王勇自己的话说:爬了8年的变压器、钻了8年电缆沟、修了8年配电盘……把自己锻炼成为了一名“动力专家”。
作为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个进入潍柴动力科的大学生,王勇很快得到了重用,逐步参与了很多大型的项目,还被提拔为动力分厂技术科的副科长,逐步干到科长、车间主任等职位,正当王勇想在更大的事业平台上大展宏图的时候,国家宏观经济形势不断下滑,全国的国企全线陷入困境,潍柴也没能逃过这一劫,到1998年,潍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当时企业已经亏损3个亿,欠息欠税甚至拖欠了员工6个月的工资,面临着濒临破产的困境。王勇一度也困惑不已,自己才35岁,正是年富力强的大好光阴,是留在潍柴生死难料,还是另谋他路?最后,他做出了“坚持到底,留在潍柴”的决定:“我已经把青春奉献给了潍柴,这份不甘心、这份深厚的感情,不是说能放弃就放弃的!”
在最艰难的时刻顶上去
为了力挽狂澜,新的厂长谭旭光上任,急需一批年轻有为的人协助他进行改革,王勇成为了其中的一员,被提拔为主持动力厂工作的副厂长。
从技术到管理,这又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技术是硬的,有科学的规律和标准;而管理是软的,追求的是从合理到卓越。这个跨度让王勇面临着参加工作以来的第二个巨大的挑战。
当时,降本增效是挽救企业的第一项措施,作为新上任的动力厂负责人,王勇的首要任务就是把全厂的动能费用从每年6000万元减少到5000万元,这是一项硬指标,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王勇不辱使命,带领动力厂班子成员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到年底完成了这一任务。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进入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这一深水区,“拆庙搬神”——部门精简撤并,裁撤冗员。“对于当时的国有企业来说,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王勇感叹道。当时国有企业的工作就是“铁饭碗”,根本没有“下岗减员”一说。这个命令一下,不可避免地涌现出许多矛盾。有的员工想不通,或是用腰里别着小斧头施以威胁,或是堵在他家要饭吃,或是寻死跳楼等等。但最终王勇还是顶住了压力,秉持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迎难而上的这一段经历赋予了王勇前所未有的信心和魄力,他相信自己已经成功担负起肩上的重任,更满怀期待地开始迎接未来的挑战。
静下心来准备学习
从2000年开始,潍柴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2000年十几个亿的产值,2004年迅速飙升到一百个亿。2003年,刚刚担任厂办、党办主任的王勇对于行政工作显得有些不适应,幸好谭董事长给了他很多的支持和指导。近十年间,王勇全程参与了企业发展的重大事项的决策与组织、协调工作,企业从单一从事柴油机生产的工厂发展成了国际化的重工企业,而王勇个人也从一名技术人员成长为这家企业集团的高管。2011年,王勇担任了潍柴集团副总,主管企业战略管理、组织人事、运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等10多个部门。
为了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同时也推动企业管理变革,使之更适应企业国际化、全球化之路,王勇来到了复旦EMBA的课堂上,希望系统地补充管理知识,掌握最新的企业管理思想、方法和技术。“我已经做好了静下心来认真学习的准备,多一些批判性观点,多一些主动思考,争取在学习的深度上下功夫。”
15年的企业管理工作让王勇颇有感慨:“企业能否发展得好,关键在于企业家和管理层是否具有责任感与使命感。素质与能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态度。我们的老板就是一个工作狂,约人吃饭都谈工作,这就是潍柴的企业文化。潍柴之所以能走到今天,靠的就是这种自上而下的团队拼命精神!”
正是在这样的氛围激励下,王勇几乎将所有精力都奉献给了工作,空闲时只是简单地放松和休息:比如上下班的路上听听歌,偶尔早上5点半起床去河边拍拍花拍拍草,出差的酒店如果有泳池的话也会去游游泳……“这些对于我而言就是很奢侈的了!”王勇笑言。
但也因为工作繁忙,王勇对于家里人一直怀有歉疚。“只要一天在工作岗位上,似乎就没有办法平衡事业与家庭。”他的父母已经年逾七旬,虽然同住在潍坊,但经常一个月见不上一面。妻子为了照顾他,几乎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女儿已经大三,最大的愿望就是一家人一起出去旅行几天,然而时至今日,这也只是一个愿望。
王勇不无感慨地说:“因为我们的企业还没有进入世界五百强,所以我还不能像五百强的员工那样生活!只要公司还需要我,我就会坚持到底,一直奉献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