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巍:换个角度看恩格尔系数的下降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8日 14:18 《中国金融》
- 张 巍 国际上通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它主要表述的是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趋势,揭示了居民收入和食品支出之间的相关关系,说明了经济发展、收入增加对生活消费的影响程度。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因此,恩格尔系数成为反映居民生活水平和判断消费结构层次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恩格尔系数越小,消费结构的层次越高;反之亦反是。 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呈逐年下降趋势 我国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自1978年以来一直呈下降趋势,特别是近十年来尤为显著。 从城镇居民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吃在中国人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了,表现为食品消费比重大幅度下降。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57.5%下降到 2001年的38.2%,下降了19.3个百分点;再由2002年的37.7%下降到2006年的35.8%,下降了1.9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跌破了40%的大关,食品消费不断由吃饱向吃好转变(见表1)。 从农村居民看,恩格尔系数已下降到50%以下。由1978年的67.7%下降到2001 年的47.7%,下降了20个百分点;由2002年的46.2%下降到2006年的43%,下降了 3.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下降,成为继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农村居民总体生活消费由温饱迈入小康门槛的重要标志(见表2)。 用恩格尔系数考察居民生活水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用恩格尔系数判断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虽然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在某些时期可以作为体现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指标,但是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需要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予以必要的关注,进行具体分析。 如用恩格尔系数单一指标衡量生活水平,容易掩盖居民间的生活差距 众所周知,近些年来我国社会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一直在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徘徊。尤其是,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形成了不同的收入群体、不同的需求结构及消费倾向,即高、中、低三个不同的消费群体,每一消费群体具有不同的消费特征,形成不同的消费层次,由此对消费品和服务供给的需求形成多元化,对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消费群体呈金字塔状分布,2006年处在金字塔顶端的高收入阶层恩格尔系数已降至27.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5个百分点,基本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所进行的消费是一种富裕型消费。处于金字塔中部的中等收入阶层,恩格尔系数在38%左右,这部分消费者的收入基本稳定,其消费正在由小康型向富裕型、数量追求型向质量追求型转变。处于金字塔底部的低收入阶层,恩格尔系数在46%左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 12个百分点。 因此,少数高收入群体不断增加的高消费,拉高了居民对于食品以外领域消费的平均数字,容易掩盖大多数中低收入人群在这些领域实际消费不足的事实,在当前社会收入分配差距尚未受到有效控制情形下,在分析与判断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时,不能将恩格尔系数下降简单与大多数人生活水准有了质的提升相提并论。 从消费结构看,2006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下降到35.8%,属于小康水平,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仍达43%,属于温饱水平,其消费支出仍以衣、食、住等生活必需品为主。如果再加上实物商品以外的文化、教育和服务等方面的消费,城乡消费差距更加悬殊。因此,无论从消费的总量、结构还是质量上看,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都远远低于城镇居民的水平。 再者,当今社会职业阶层结构越来越多元化,高收入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和低收入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差距明显。对于一些高收入家庭来说,食品支出可以忽略不计;但对于那些低收入居民家庭和下岗人员,绝大部分支出的内容仍然是生活必需品。 应考察近几年居民生活消费结构的变化造成恩格尔系数下降的原因 居民消费包括商品性消费和服务性消费。近几年我国城乡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大幅度增加,尤其是居民用于住房、教育与医疗消费的比重大幅增加,自然要降低其他消费尤其是商品性消费的比重。这恰恰是生活负担不断加重甚至超出部分居民承受能力的体现。 第一,服务消费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不断提高。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跨过2000美元大关,在这个发展阶段,居民消费的特点是实物消费比重逐渐降低,服务性消费比重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居民对服务性消费需求不断上升,消费支出逐步向服务性消费领域分流,家庭服务社会化趋势更加明显。 2006年城镇居民全部消费性支出中,服务性消费支出2441元,比上年增长9.7%,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由2001年的24.8%提高到28.1%,提高了3.3个百分点。一些大中城市居民这一比重已超出三分之一。 第二,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居住支出在总消费中的比重提升很快,人均居住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由1990年的4.8%提高到2006年10.4%,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4%提高到7.7%;农村居民居住支出自1993年以来一直维持在 13.9%~16.4%的高水平,成为仅次于食品居第二位的主要支出。这几年正是我国居民购房的高峰期,但是在房屋支出中,工薪家庭往往背负着几十万元、上百万元的银行贷款,月供固定支出占工资收入的一半以上,恩格尔系数自然趋于下降。 需要强调的是,居住支出的统计口径和方法与人们的想像有很大出入。统计中的居住消费支出并不包括居民的购房支出,只包括与居住相关的日常性支出,如房租、水电煤燃料、房屋装修等,而居民购房支出是作为固定资本形成来处理的。而事实是,人们收入中越来越大的部分用于住房消费,这将对一般消费品有很大的挤出效应。由于预期房地产价格将会继续大幅上涨,贷款利率不断上升,许多家庭会抑制其他消费,以积攒首付款和支付月供款。过高的首付款和月供支出明显挤出了工薪阶层的消费需求,绝大多数购房者纷纷削减了其他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这严重削弱了我国刺激内需的政策效果,成为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重要障碍之一。 第三,居民食品消费比重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是教育及医疗消费支出的过大挤压所致。据2006年发布的一项针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八大城市的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家庭子女教育的支出比重占家庭总收入的近三分之一,农村家庭用于子女的教育花费虽不到城市家庭的二分之一,但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却最高;近些年来我国医疗卫生消费占居民个人支出的比重也不断提高。所有这些都表明,当前我国一些地方恩格尔系数有所下降,并不意味着居民用于享乐的消费增加了,而是由其他方面支出的挤压造成的。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