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陈志武:创业时什么激励最有效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7日 15:50 《国际融资》

  ● 专家谈激励

  一个企业有没有一个好的激励机制,是吸引投融资机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是知名金融学家陈志武和其女儿的一段对话,内容涉及到激励机制

  -陈志武

  有家名叫Dunkin’ Donuts的连锁店,专卖早餐面点、咖啡和其他饮料,光带甜味的烤面包就有50余种。2007年2月18日早晨,我开车带女儿陈笛去附近的一家Dunkin’ Donuts分店。那天,我们比较懒,不愿下车,就坐在车里点了所要的东西,我要一杯咖啡和一个鸡蛋与奶酪夹饼,她要了半打叫做“Munchkins”的炸面球。“Munchkins”是美国人对小朋友的昵称,就像我们中国人喜欢把小孩叫“小不点儿”,是一个意思,所以,称这种小面球为 “Munchkins”有一语双关的效果。一个“Munchkins”,一口即吃完。等我们交了钱,拿到东西,女儿陈笛看看袋子装的,就说,“爸爸,你看,她们又给了10个,我们只付钱买6个,可她们还像上次那样,多给我4个。”

  “是不是她们喜欢你,为了让你高兴,多给你几个?人家是好意吧。”

  陈笛说,“也许是。不过,由于这店子不是她们自己的,所以,她们多给少给,都无所谓。等以后我办自己的公司时,我绝对不会允许我的员工是这样无所谓!”

  由此我们开始了一段对话。

  从传统的国有企业弊病说起

  问:因为反正公司赚不赚钱,跟她们没关系,她们拿到工资就足了。人为自己干活与为别人干活就是不一样,为自己干活会处处仔细认真的,不会乱给,也不会浪费。  

  答:你这个观察很好,很到位!人们常说,花别人的钱不心痛,只有花自己的钱才心痛!在中国,自1950年开始国有化运动,几乎把所有土地、生产性财产都国有化,变成国有企业、国有银行、国有土地等等,一直到1978年后的改革开放才开始逆转,重新民营化或说私有化,使中国经济真正起飞。

  问:这我不明白,为什么要将所有企业都国有化,企业由国家所有或政府所有,不等于是让这些企业不归任何人所有了吗?谁还会在乎这些公司经营的好坏,亏损还是赢利?这些国有企业的员工肯定像Dunkin’ Donuts的员工一样,工作起来无所谓。

  答:的确像你说的那样。在中国经济国有化之后,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到70年代头半期,国有企业出现大规模亏损,使中国人的收入、经济状况降到无法再继续下去的低谷。像你爸爸在1974至1979年读初高中时,每顿饭只有三两米不到,除了白菜、南瓜外,也没什么菜吃,每顿饭刚吃完又盼着下一顿,总是处于半饱状态,或许这就是为什么你爸身高才一米七的原因。即使对于那时已参加工作的人们,他们4个月的工资才够买一辆自行车,或买一块手表。在农村,你爷爷下地干活一天只够买一只鸡蛋,5天才够买一斤肉或一斤鱼。到1978年,中国国有经济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除中国以外,几乎所有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都经历了国有化浪潮,由国家拥有并自己经营企业。比如,奥地利在二战期间被德国占领,1945年二战结束后,德国在奥地利建设的军工厂、银行、基础设施都被奥地利没收,这些资产就成了奥地利的国有企业基础,使奥地利从此有较高的国有经济成分,1951年,其国企占全国产出的22%。到1985年,奥地利国营企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那年的亏损超过了1946~1984年间所有国营企业的红利总和。从而引出争论,是否还要国有企业?1987年奥地利首试民营化,1993年议会通过法案正式把私有化作为主要方针。

  问:那么,到今天,世界各地的国有企业还多吗?

  答: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英国的撒切尔夫人和美国的里根开始,世界范围出现全面的私有化运动。首先是英国于1982年的私有化,随后1985年有意大利和马来西亚,1986年有包括日本在内的4国,1987年有两国,1988和1989分别有9和10个国家开始私有化,到1994年最多时有13个国家开始民营化,等等。过去这些年里,有120多个国家在进行大规模的国营企业私有化。正是这些全球范围内的私有化运动,跨国贸易自1980年后有大步发展,从根本上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应该说,你爸爸于1986年到美国来读书,也是得益于这次全球走向开放、走向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模式,在这个背景下,各国间的人流、物流出现空前的增长,使世界往同质社会进步。

  国营经济为什么会遭遇挫折

  问:可是,有一点我不明白,因为“花自己的钱心痛”、“为自己赚钱最卖力”等,这些东西都是常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国家、这么多社会都去实验过国有制?

  答:国有经济现象只是非常近代的事。就中国而言,“国营”至少可追回到11世纪宋朝的王安石变法。在王安石的倡导下,由国家直接经营粮、茶、盐、牛马交易等商业,使政府成为直接的经营者,与民争利。但是,那次试验只有十几年。到了近代鸦片战争后,“国营”理念在“富国强兵”的洋务运动中重新出台。比如,1865年的江南制造局,就是由政府出资建立的。但在晚清洋务运动期间,人们对纯粹的“国营”也是多有警惕、提防。比如,当时清朝廷的红顶商人盛宣怀,在论及煤铁矿务、航运企业的创建时就说,“责之官办,而官不能积久无弊”,“若非商为经营,无以持久”,意思是说,如果由政府官员办企业,是做不久的,因为官员追求的目标是升官,这与企业的长久兴盛相背离;而商人的目标是为了发财,所以商人的动机与企业的长久兴盛完全一致。最后,清朝官员采用了所谓“官督商办”的形式,就是由政府担任监督的角色,而实际的企业经营和所有权还是留给民间商人。所以,至少在晚清,还并没把国家推到“创业者”和直接“经营者”的位置上,这背后当然有你说到的原因。实际上,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在19世纪末期都像晚清中国一样,试过由国家主导、甚至由国家直接经营新型工业企业,以此追赶工业革命最快的英国和美国,但国营规模比较小。真正误导中国和其他国家,使众多国家走上国有经济之路的,是前苏联。前苏联从根本上影响或说误导了中国、东欧国家、南美、非洲、甚至西欧许多国家。1917年苏联革命成功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将私有财产国有化,开始计划经济。也就是说,当时的苏维埃学者认为,私有制是人类剥削的基础,所以,为了消灭剥削,就必须先消灭私有制,同时消灭市场,然后,由政府计划部门取代市场来完成社会中生活品、消费品、生产品的分配。

  问:那些历史太有意思了。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在市场上做交易,我自己可以选择喜欢什么、想要什么、愿意付多少钱。如果由政府官员帮我做这些安排,他们怎么知道我喜欢什么、愿付多少钱呢?

  答:是这样的。可是,那时候,世界上许多人存在一些盲点。在当时苏联的国有化过程中,情况很糟糕。初期国有化计划经济时期,苏联经济快速增长,每年的国民收入增长速度为12%至13%,此时恰逢美国和西欧国家的经济大萧条,西方市场经济发生大危机。看到苏联“国营”世界的快速增长与西方“私有市场经济”世界的大危机,这种反差太大,苏联计划经济初期短暂而令人炫目的成功,以致一些国家以为终于找到了增长经济的妙方。于是,在中国,当时的国民党南京政府也要搞“国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自然更要搞国有计划经济。1945年二战结束后,西欧、拉美以及新独立的非洲和亚洲国家,都要模仿苏联的国有计划经济模式,至少也想由政府来创办、经营企业。到1975左右,世界国有企业的比重达到最高点。但是,此后,问题就开始浮出水面,国有经济比重越高的国家,其经济越来越差,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困难。前苏联、中国、拉美、东欧等国家的国有企业产生大规模亏损。所以,中国于1978年开始重新回到市场、并逐步民营化。其他国家也在逐步这样做。走了一大圈,浪费了这么多资源和时光,到最后又重会老路,还原人类自由所需要的私有财产基础,还原到市场本位。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