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李虹:简说能源经济学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2日 23:59 人民网

  李虹

  能源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在此之前,能源一直被当作原材料而非生产要素,因此没有受到经济学家的普遍关注。直到20世纪70 年代出现石油价格冲击导致经济增长率大幅度下降的现象,经济学家们才开始认识到和劳动一样,能源对经济也会产生致命的影响,从而开始了对能源经济的研究,能源经济学由此逐渐产生。能源是人类可从其获得热、光和动力之类能量的自然资源,具体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水、电、风能、核能等。而所谓能源经济学,通俗地说,就是利用经济学的理论及方法,研究能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及该现象演变规律的一门新兴边缘性学科。它是能源科学与经济科学交叉而形成的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应用经济学分支。

  对于能源经济学概念内涵,在中外学者中都有一些不同的论述。迈克尔·G.韦布等认为,能源经济学是研究能源资源的配置及社会生产与消费过程中的能源转化等问题的一门科学。里查德·艾登和米查尔·波森那等认为,能源经济学是研究能源的可利用性及其与经济活动的相关性的科学。而菲利浦·G.莱伯却认为,能源经济学是研究能源政策制订,包括能源价格确定原则的科学。我国学者蓝田方认为能源经济学研究的是与能源有关的经济问题,其目的在于促进包括能源工业在内的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而孙洪铮认为,能源经济学是用经济学办法研究能源平衡,分析能源使用效果,对能源开发、加工、节约进行可行性分析,以及制定能源政策的科学。吴德春等认为,能源经济学是研究能源在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方式及其规律的科学。

  集合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能源经济学概念内涵的看法,能源经济学主要研究内容可以归纳如下:

  第一,能源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能源投入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影响。研究能源资源的公平分配,能源资源的有效配置,能源效率的提高以及能源资源的协调发展等问题。研究能源价格的变动对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资本市场、劳动力供给以及真实工资的影响。关于能源和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国际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经济增长与能源供应有着固定的联系。比如,在发展中国家,能源供给和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性。另一种观点则相反,认为可通过采用节能技术和调整经济结构等手段控制对能源的需求,经济增长并不一定需要能源供给的同步增长,因此能源供给和经济增长不一定存在相关性。与第一种观点相一致,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其能源需求的增长是由其经济增长导致的。目前中国正处于高速成长阶段,经济的高速增长,尤其是高耗能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必然导致能源短缺。这种能源短缺反过来又会制约经济的增长。正确处理能源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对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第二,能源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在全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这一问题备受国际瞩目。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污染在目前的中国体现得很充分,已成为中国环境的第一大污染源,涉及到了生态环境的所有领域,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因此,研究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问题是当前中国能源经济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它应当研究如何量化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研究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能源,如何在有效利用能源的前提下保护环境;研究政府的公共财政政策如何影响能源的消费、使用和如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第三,能源的优化配置。能源的优化配置目标可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上来理解。宏观层面其目标是达到能源宏观需求和宏观供给大致平衡。微观层面是实现能源的生产成本、消费成本的最小化以及消费收益的最大化目的。达成能源的优化配置目标,主要手段是能源价格及税收的控制。通过价格和税收两种手段的配合使用,调控能源需求,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引导能源生产投资和消费,以实现能源配置的最优化。

  第四,节能与循环经济。与其他自然资源相比,能源具有普遍、难以替代、不可再生等特殊属性。这是因为几乎所有的生产和服务都需要能源,能源被普遍使用;而除了在不同种类的能源之间实行替代以外,很难找到其他的替代品。同时,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占有大量比重的能源是不可重复使用和不可再生的。能源的这些特点对节能和循环经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国节能潜力很大,能源经济学研究应为政府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努力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建议,从而制定合理可行的节能目标。

  能源的研究范畴很广,除上述主要内容,还包括:能源的需求弹性、能源密度、能源与工业结构、能源与劳动力供给、能源消费的微观行为研究、能源的国际贸易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是经济学家热衷研究的问题,也是经济现实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待于国内经济学界的深入探讨。

  能源经济学学科建设趋于完善。纵观国外能源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前。能源一直被当作是一种取之不尽、可有效保障需求的资源。因而,这一阶段人们主要研究的是如何充分和最大效率地开发利用能源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研究重点是单一的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政策。如20年代前,侧重于对煤炭开发的研究;20年代后,侧重于对石油开发输送利用的研究。这一阶段为能源经济学的诞生奠定了一些基础。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能源危机的爆发,人们开始认识到能源资源的有限性,开始寻找能源替代品与互补品,把注意力从各单元研究向系统的综合研究转化,将研究目标转移到能源资源的公平分配,能源资源的有效配置,能源效率的提高以及能源资源的协调发展等问题上。其中,能源价格变动对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资本市场、劳动力供给以及真实工资的影响成为经济学家们关注的重点。能源经济学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过度使用能源导致的环境恶化问题越来越严重,人们开始思考,经济增长为什么不能与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步推进,高资源消耗的增长为什么带来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等种种弊端。于是,与能源开发利用相关联的外部影响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并迅速成为能源经济学研究的热点。

  我国能源经济学研究起步较晚。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对于能源问题的研究限于技术层面的研究,即从技术角度看如何有效生产和消费能源。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能源经济学研究,一方面延续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对能源技术问题的研究,一方面则结合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对能源与经济发展、能源管理、能源工程项目评价、能源规划等经济问题进行了探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经济的不断增长,我国能源经济学研究有了长足发展,其主要表现为:研究成果日益丰硕,研究范围日益拓宽,研究内容日益充实。能源经济学学科体系初步形成,与国外能源经济学研究正在逐步接轨。但总体来看,学科发展仍然滞后,研究力量还不强,研究水平有待提高。

  近年来,伴随着国际市场上能源价格的波动,以及由此带来的对各国经济的冲击,能源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出现能源危机以来再次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国际间对能源的争夺和控制矛盾越来越尖锐。能源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从中国的情况看,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能源需求不断增长,能源短缺局面已然出现。能源供需的矛盾,高能耗和高增长的矛盾,能源消费和环境污染的矛盾,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同时,由于中国能源经济学研究相对滞后,政府制定能源政策没有很科学的依据,致使一些迫在眉睫的能源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从而导致经济受到影响,甚至产生重大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发展、研究能源经济学,并以此指导能源政策的制定和有效解决面临的各种能源问题,无疑是件很有意义的事。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来源:《前线》杂志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