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学者随笔 > 正文
 

李孟刚:中国品牌短板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3日 09:26 新浪财经

  

李孟刚:中国品牌短板

新浪专栏作者李孟刚。(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李孟刚,新浪专栏作者,经济学博士,中国产业安全理论的开先河者。拥有4项国家级发明专利和4项国内空白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曾获国家科学技术部2003年度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奖。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并应邀为多家核心期刊撰稿,以其独特的视角观察和诠释了中国的经济问题。

  2月20日-2月24日,新浪财经把一周的时间留给李孟刚。----编者按

                     中国品牌短板     2月23日  星期四

  文/李孟刚

  名牌数量“短”

  截至2004年,中国已拥有170万个自主品牌,品牌数量堪与美国相媲美。但根据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的评选结果,目前有效的中国名牌只有547个,仅占中国品牌总数的万分之三,况且在这547个品牌中,真正做到在国际市场经久不衰的更是少之又少。在2005年度《世界品牌500强》中,美国有249个品牌入选,法国46个,日本45个,中国却只有4个,分别是海尔(第89位)、联想(第148位)、央视CCTV(第341位)和长虹(第477位)。在连续五届的《商业周刊》“全球最具价值品牌百强”榜单中则根本找不到中国品牌的影子。中国品牌众多、名牌稀少的现状凸现,带给国人的启示是震撼性的。中国比任何国家更迫切希望拥有自己的世界名牌,中国也比任何国家更需要培植打造自己的世界名牌。

  品牌价值“短”

  在2004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海尔名列榜首,其品牌价值高达616亿元人民币,央视CCTV排在第二位,品牌价值608.51亿元人民币,联想排在第四位,品牌价值601.65亿元人民币。其中,像海尔这样的民族企业,能够在短短20年内使品牌价值急剧增值和放大,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但与世界名牌作一番比较,就不难看出我们的差距。同样是2004年,《商业周刊》公布的全球最具影响力品牌中,第一名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为673.9亿美元,第二名微软,品牌价值613.7亿美元,第三名IBM,品牌价值537.9亿美元。同样是前几名,同样是600多亿,一个是人民币,一个是美元,足足差了8倍(按现行美元比人民币汇率1:8.067计算)。

  再者,2004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前十名品牌的价值合计为5277.75亿元人民币,《商业周刊》“2004年度全球最具价值品牌”排名前十位品牌的价值总计3811.2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为30745.43亿元,相当于前者的5.8倍。同样是名牌,品牌价值上的差距同样是震撼性的。我们的名牌企业要做的和能够做的也只有正视差距、奋起直追。

  品牌国际市场占有率“短”

  根据联合国发展计划署统计,占全球品牌总数不到3%的国际知名品牌,其市场占有率却高达40%,销售额超过50%。而与此相对应,尽管中国已有170多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拥有所谓“世界工厂”、“产品超级大国”的名号,凭借自主品牌参与国际市场的尚不足20%,自主品牌出口额在全国出口总额中的比重甚至不足10%。巨大的产量和极低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充分暴露出中国作为“制造大国”和“品牌小国”的尴尬境遇。 

  品牌培育时间“短”

  培育国际品牌不能求“短、平、快”,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积淀。纵观世界名牌的成长史,美国品牌成为世界名牌用了约50年或更长,欧洲和日本用了约40年,即便成长最快的韩国三星、LG等品牌也用了约20年。品牌培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研发、制造、销售各个环节,涵盖技术、管理、服务等诸多要素,需要几代人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不懈努力。

  中国企业的品牌建设从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起步,比世界品牌国际化进程晚了至少30年。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中,如何应对日益加剧的国际品牌竞争,发挥后发优势,将是中国品牌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品牌产品R&D投入 “短”

  品牌的核心是自主创新,但目前中国企业自主研发投入普遍较少。2004年,中国研发经费仅占GDP的 1.35%,而美国、日本(2001年)和德国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了2.82%、3.09%和2.50%。如今,世界上80%的研发支出、71%的技术创新及62%的技术转移均发生在世界500强企业。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只有达到其销售收入的5%以上,才有较强的竞争力,2%只能维持企业的基本生存,1%则企业极难生存。据2005中国企业500强的最新数据,上报了2004年研发数据的373家企业中,平均每家企业的研发投入2.47亿元,仅占373家企业平均销售收入的1.05%。其中,只有106家企业的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超过了2%。而当年制造业企业500强的平均研发投入仅为1.90亿元,占企业销售收入的1.88%,比世界500强低2个百分点。

  品牌保护意识“短”

  国际知名品牌企业非常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他们积极申请专利,在知识产权国际化背景下,采取转让和控制相结合的手段进行专利经营,为公司的跨国战略目标服务。这与中国企业品牌保护现状形成了鲜明对照。

  中国著名品牌主动在境外注册的比率相当低。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的资料显示,2003年,中国企业在其他国家商标局申请国际注册的总量不超过3000件;2004年,世界品牌实验室公布的“中国500个最具价值的品牌”中,有46%未在美国注册,50%未在澳大利亚注册,54%未在加拿大注册,而在欧盟地区未注册的比率更是高达76%。这种淡薄的商标意识给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埋下了巨大隐患。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的最新统计,中国已有15%的内地知名商标在境外遭抢注,有超过80个企业的商标在印尼被抢注,有近100个商标在日本被抢注,有近200个商标在澳大利亚被抢注。每年中国商标被抢注案件超过100起,涉及化妆品、饮料、家电、服装、文化等多个行业。

  不懂得国际商标法则、不舍得长远投资、商标意识淡薄,不去境外注册商标和境外被抢注,成为中国国际化品牌匮乏的另一重要原因。

  品牌发展潜力“短”

  2004《商业周刊》全球最具价值品牌百强中,第100名POLO服饰的品牌价值为21.47亿美元,相当于人民币173.20元(按现行美元比人民币汇率1:8.067计算),2004《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排名第30位的万科也有173.56亿元的品牌价值。如果仅有品牌价值超过10亿美元这一条标准,中国至少有30家企业可以分享《商业周刊》的全球百强品牌盛宴,实则不然,中国品牌连续五年仍榜上无名。《商业周刊》排名的入围标准要求,其品牌价值不但要超过10亿美金,同时至少有1/3的销售收入来自海外市场,并有公开的营销和财务数据,而目前中国尚无一家企业能够满足所有要求。在全球最大的100家企业中,海外销售占总销售额50%以上的多达一半以上;海外销售区域的覆盖程度也在30%—50%以上。而 2004年中国进入世界500强的18家企业,国际化程度也远远没有达到上述要求,更何况要求成为国际化的品牌。就连先锋品牌企业海尔,其海外销售额所占销售总额的比例也不到10%,国际化进程也尚起步阶段。企业落后的国际化水平,成为中国民族品牌世界名牌化的制约因素。

  与世界500强相比,中国企业500强在规模、劳动生产率和盈利能力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距。2005年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总额、利润总额与资产总额分别只相当于当年世界500强同类指标的8.4%、7.0%和6.0%。这背后既有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差距,还有经济体制和经营机制的差距。中国品牌参与全球化竞争仍然任重道远。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1,3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