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学者随笔 > 正文
 

访谈余隆:艺术和商业永远不能平衡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22日 14:04 《财经时报》

  本报记者 刘宜

  想要采访余隆,真是难。倒不是他大牌,主要是因为他身兼中国爱乐乐团、广州交响乐团艺术总监及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艺委会主任等多个职位,同时他还是北京国际音乐节基金会理事长,多个头衔的他实在少有空闲,特别是在音乐节前后,他的活动安排更加密集。

  《财经时报》:您怎么评价音乐节目前的艺术水准?

  余隆:今年音乐节在艺术上可以说达到了巅峰的状态,很多人看到节目单都很赞赏。比如我们上演瓦格纳的旷世巨著《尼伯龙根的指环》,这在国外都是很难见到的。因为整个剧看完需要十几个小时,我们将分4天演出。光演员就有600多人,整个德国纽伦堡州立歌剧院运来的布景,共有200多吨,一般的场合根本做不了。

  当年在德国拜洛伊特,要排6年队才能买到全部四场演出的门票,上世纪80年代在日本上演过,估计以后50年都不会有这样的演出了。算算年纪,现在20多岁的也都该不惜代价去看一次啊。

  《财经时报》:国内的观众能接受和认识《指环》这样的演出吗?

  余隆:北京有众多对音乐、戏剧无比热爱的观众,这之前我也没有想到。票卖得很好,当中很多是普通人。

  《财经时报》:北京音乐节低票价策略收效如何?是否会一直坚持下去?

  余隆: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机构是靠票房收入来完成演出的,组织者一定要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平衡,包括市场价格、商业赞助等。运作过程做得不好都会导致演出成本过高,这些不能都转嫁到掏钱买票的听众头上。

  《财经时报》:北京音乐节似乎并不避讳与商业的挂钩,比如每场演出的冠名,开幕式就是“索尼之夜”。

  余隆:这是一种合作,最好的艺术节加上最好的商业品牌。能把国际一流的音乐带给国内观众,企业的支持是很重要的。不过最终是需要以高品质的音乐水准来带动一切,包括吸引赞助,确立品牌效应。

  《财经时报》:音乐节会对赞助商进行选择吗?

  余隆:这是肯定的。就像我刚才说的,这种合作是对事物标准的合作,我们会选择和我们一流的音乐节相匹配的一流赞助商。这对企业也是一种好的运作,因为他们可以在同一平台上宣传自己的形象,如果水准参差不齐,对音乐节和企业都不利。

  《财经时报》:北京音乐节在市场运作上做了很多新的尝试,收效也不错,但你曾表示音乐节不需要市场化?

  余隆:是的。我认为不应该这么做,任何事情都有好有坏、有对有错,一切都生搬硬套,往往会陷入让人尴尬的境地。

  《财经时报》:您认为艺术与商业如何平衡?

  余隆:永远不能平衡。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