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学者随笔 > 正文
 

时代人物周报:20年前国际专家谈中国经济改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16日 11:23 时代人物周报

  郭树清

  (本文是作者在参加 “巴山轮会议”研讨会之后写的综述,曾发表于《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85年第3期。有删节。——编者注)

  九月上旬(1985年)在我国召开了一次宏观经济管理国际讨论会。一批国际知名的宏观
经济理论和实际方面的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并与中国同事们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外国代表们尽管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思想理论背景,但是在对

中国经济改革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上却取得了出乎预料的一致。

  独特的改革具有世界意义

  不论是来自东方还是来自西方的学者们都高度评价了中国的经济改革,认为这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件大事。如果中国的经济改革取得成功,必将对世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生巨大的影响作用,特别是将为社会主义国家和所有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提供宝贵的经验。

  对西方经济体制有着深刻的切身体验的经济学家们,反复强调中国的经济改革一定要汲取西方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教训。他们特别指出,中国不应该照抄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的经验,相反,应该走出一条独特的新道路。

  有宏观控制的市场协调

  与会代表在最一般的意义上讨论了中国经济改革应当选择的目标模式。

  科尔奈教授首先就此做了较为系统的发言。他把一切现实的经济体制划分为两大类型,用图表示如下(略):

  其他与会外国学者在原则上一致肯定了科尔奈教授的意见,认为中国改革的目标应当选择类似于2B的模式。

  改革分阶段与“一揽子”

  改革可以而且需要设计。来访的学者们认为,首先必须有一个较为明确的目标蓝图,舍此无从设想行动的步骤。但是目标的描绘不应该也不可能一开始就搞得很细,需要在实践中补充完善。

  经济改革是逐步前进还是一次解决问题?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后者是不可取的。布鲁斯教授说,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低,存在着许多落后的因素,因此,中国的改革只能循序渐进。

  双重价格与分块解决问题

  布鲁斯教授对双重价格很感兴趣。他说,生产资料的双重价格(即计划价格与市场价格),是中国的一个发明。但也产生了一系列必然会产生的问题。布鲁斯的结论是:双重价格是有用的办法,是一种桥梁,但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即不能存在太久。否则后果会很不利。

  经济“过热”弊大于利

  国外学者一致认为,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存在着一种严重“过热”状况。信贷过分扩大,重要原料、能源和交通出现短缺和紧张,导致许多产品国家牌价和市场价格之间差额巨大。科尔奈教授就此做了专门的发言。他说,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存在着系统化的强迫化的增长。经济过热、增长过高是反复出现的现象,这既有数量扩张,又有投资饥饿。增长越快,越想更快,最后事与愿违。为此,科尔奈说,他要满怀敬意地提出一个警告:过高的增长是有危险的。

  改革中要保持经济稳定

  凯恩克劳斯教授认为为保证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改革初期仍然需要保留相当一部分直接控制,特别是对

银行贷款的控制。

  布鲁斯教授谈到改革中的宏观控制时,提出一种设想,即一般说来要先运用货币政策手段,如果这些手段不能成功,那么可以再使用行政手段。为达到经济目标,不同的部门可以在不同的时期使用不同的手段。

  喘息时机与不停顿的改革

  托宾教授说,中国目前需要一个喘息时机。但是所谓喘息时机,并不意味着要使改革停顿下来。

  综合各位学者专家的意见,在加强宏观控制方面应做好以下工作:①加紧设计银行体系,为建立真正的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制度准备条件。②重新加强对外贸外汇的行政控制。③加强对工资水平的控制,已制定的奖金税、工资税政策一定要坚决保证实行。④一定要建立起强有力的监督检查体系,其中特别重要的是

审计机构。⑤对统计、会计、市场预测等信息部门要给予高度重视,没有及时准确的经济信息,宏观控制就谈不上。

  改革需要巨大的耐心和勇气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都遇到种种困难和阻力。布鲁斯教授分析,这些困难和阻力来自多方面,既有经济方面的传统因素,也有社会、文化、政治方面的因素。东欧各国的改革中,都经常出现某些社会力量来阻碍改革。因此,改革要取得成功是非常不容易的。

  但是尽管如此,来访的学者和专家们对中国的改革抱有极大的希望。正如托宾教授所说,中国比任何国家都有理由犯错误,但是中国是一张白纸,完全可以画出最美丽的画图,因此对中国也应比对任何国家更有信心。

  爱问(iAsk.com)
  郭树清 相关网页约2,16,,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