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学者随笔 > 正文
 

王珺:经济步入创新导向阶段的发展路径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16日 11:18 南方日报

  王珺

  目前我省经济已经到了阶段转换的时候。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即生产要素导向阶段、投资导向阶段、创新导向阶段与富裕导向阶段。按照他的这一划分,结合我省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经过了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省经济已经到了由投资导向向创新导向推进的阶段。

  针对现阶段我省在产业分工“链”和技术支持“网”等方面存在的差距以及形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在制定有关各种鼓励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的基础上,还需要大力提供有效的通用性技术平台,进而推动这种“链”与“网”的建立。

  创新是一种社会的集体努力,也是一种合作进程

  无疑,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同,但是,并不能因此将整个社会的创新活动归结为企业行为,企业仅仅是创新网络中的主体之一。创新是一种社会的集体努力,也是一种合作进程。

  为什么大量的技术创新容易在产业集群中发生?就是因为在这种环境中存在着马歇尔所说的经济外部性,这使技术模仿和扩散的交易费用更低,技术外溢效应更加明显,信息共享以及相互竞争所带来的创新动机更强。在产业集群的环境中,每个企业不用承担全部的创新费用和压力,而贸易网络、中介性技术组织、公共研究机构、行业协会以及商会等大量中间组织的存在,使创新费用和压力可以分散到各个组织中去。这些组织在中小企业居多的地区尤为重要,因为这些中小企业经常因为规模小、缺乏交流和创新风险大以及技术能力有限而阻碍创新发展。因此,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更多地依赖整个社会的技术、知识群体与环境,才愿意进行创新。换句话说,企业与各种类型的技术服务组织的互动才可能导致创新活动的大量出现。仅仅认识到了企业作为创新主体,而没有看到各种技术组织的构建以及与企业的有效互动,是不完整的。

  科技创新体系与技术创新平台的建设是核心环节

  在中小企业聚集的地区,通过地方政府出资或资助商会等方式组建的创新服务体系或技术创新平台的作用更加明显。在每个被认定的专业镇中设立科技厅与基层政府共建的创新服务中心,是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至今仍在持续的比较有效的做法,这些做法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和提供了一定的经验。比如,南海区西樵镇首先通过地方政府资助建立创新服务中心,其中一部分的工作是设计一种新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的时装系统,由此减少了服装企业为对付低价仿冒者所需要的市场费用,因为该系统从根本上节约了时间,使得服装业从由市场引导转向了创造流行的产业。目前,应在总结这些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这种做法,在每个生产性的行业内构建一个面向企业、以应用性为主的技术创新平台。特别是在支柱性产业内要进行重点建设,使这种公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不仅与国内同类型的研究机构建立产、学、研之间的合约关系,而且与国际上同行业研究机构保持紧密联系。

  公共性技术组织的业务选择应以构建通用性技术为主

  在引入以技术创新中心为主的各种中介性技术组织的同时,要对其运作机制进行有效的设计,通过提供有效的服务,使其提高生存与竞争能力。这里所说的机制设计包括技术创新组织的产品定价、业务选择与适应性调整。

  面向市场的技术创新组织,应以低于市场定价方式将自己设计和开发出来的新技术产品与服务提供给企业。这是由地方政府出资或资助性质与扶持本地企业的取向决定的,因此,这项公共投资具有一定的补贴性,有利于企业扩大对技术服务产品的需求。

  这种技术组织的业务选择应以构建通用性技术为主。因为这类技术组织的服务对象是企业。虽然每个企业的创新活动是千差万别的,但是在一个产业内,企业创新活动对科技人才、技术设备投资与维护、知识信息与创新服务以及质量检测、产品认证等方面都有一些共性的需要。越是大多数企业在创新活动中都需要的技术产品与服务,就越具有通用性。通用性越强,适应性范围就越广,技术组织的设备投资与资源配置也就越不容易被个别企业的需求锁定。从企业角度来看,出于核心竞争力的考虑,企业往往不愿意进入通用性技术领域。因此,公共性技术组织的通用性技术选择与私人企业的专用性技术选择恰恰形成了技术互补。这成为公共性技术组织与私人企业在R&D领域互动的基础。

  此外,随着企业技术开发能力与创新需求的变化,技术组织提供的技术产品与服务内容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比如说,在同类型的企业缺乏创新意识的条件下,技术创新组织主要以提供定型了的技术产品为主,目的在于创造本地的技术市场。随着企业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增强,新产品的设计越来越多地转移到熟悉市场信息的企业身上,技术创新组织应帮助企业将设计的样品模拟化。当一些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自己研制新产品时,技术组织又转变为对技术信息、设备维修、质量监测以及技术培训等项目服务等。因此,由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共建的技术创新组织不仅仅是资金结构多样化,更重要的是机制设计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只有使这类组织建立基于生存压力而不断扩展大多数企业需要的业务上,企业与技术创新组织之间的互动才具有实质性。否则,设立了这样的组织,却没有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生存压力,那么,这种创新网络还是难以形成的。

  作者系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博导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