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学者随笔 > 经济学人--赵晓 > 正文
 

赵晓:宏观调控中的参数手段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30日 15:23 21世纪经济报道

  赵 晓

  2005年6月中旬,宏观调控已见成效,人民币汇率调整面临一个新的好时机。其时,我戏言:“如果在未来3个星期内的某一个黄昏,人们在匆匆的下班途上,或者在悠闲地度周末时,突然听到中国宣布调整人民币汇率,人们一点都不必奇怪。”

  当时这样说,并非有任何内部消息在手。明眼人都清楚,如此重大的消息出台,根本不可能在三周前有任何蛛丝马迹的。如此“戏言”,只能是根据对宏观经济的研判以及多年的市场感觉所作出的一个猜测。不曾想,人民币果不其然地在一个平常的黄昏宣布了它升值以及浮动范围扩大的消息。

  不过,大家更多关心的是人民币的升值幅度,而没有关注到此次利率机制调整的更加深刻的背影和前景。

  对于人民币的这次改革,我这里提出一些简短的评论和建议,以供关心此话题的朋友们参考。

  ● 调整方向正确

  本次调整非常重要的是一点是扩大了汇率浮动的范围,改变了汇率机制,其方向即是市场化。人民币汇率机制调整的这一方向是非常正确的,而且相当重要。在我看来,汇率问题既不应该弄得神神秘秘,而是要与国家的发展相适应,依市场变化适时调整。

  二是从人民币升值幅度看,升值2%是一个试探性的调整,调整的范围比较温和,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不会很大,更多地是从上到下让大家逐渐习惯人民币汇率的变动。

  另外,调整是在宏观调控收效,国民经济呈现“高增长低通胀”格局,外贸顺差猛增、外汇储备超高增长的背景下实现的,时机较为有利。此外,国际社会也对人民币汇率的调整予以积极评价,因而此举有利于外部关系的改善。

  ● 中国汇率机制改革刚刚起步

  如何形成有效率的外汇市场以及对外汇市场进行合理的调控是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当前的情况下,我们并不清楚外汇供需关系的真实状况,因为不存在有效的外汇供需调节的市场。当前,汇率市场化的改革已经起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汇率管理水平的提升,更多地让市场来调整人民币汇率的波动而不是实施严格的管制甚至采取僵死的固定汇率,将是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大势所趋。以此而论,此次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的调整只能算是一个开始。

  宏观调控应该多用汇率等参数手段,尽量少使用行政手段。汇率调整有风险有代价,但如果不调整,而是继续采用行政手段调控对于经济发展的代价可能更大,尤其是很容易导致体制的复归。同时,由于一般均衡的作用,汇率不调控的压力会传导向其他市场以及产业部门,如使货币市场、内需部门(如房地产业)等造成额外的压力。弱势人民币在一定时期固然有利出口部门,但如何长期维持弱势的固定汇率不变,对于摆脱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外需,更多转向内需驱动的战略转变将是不利的。

  日本经济在上个世纪90年代停滞不前,很多人认为是“广场协议”所致。其实却是日本汇率调整机制长期僵化,最终导致各种经济问题集中爆发的结果。中国应汲取日本的教训,坚持市场化方向,避免将人民币汇率问题政治化;按照温总理汇率改革必须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要求,理顺外汇市场关系,改善汇率变动机制,灵活调整汇率。

  ● 当前是经济运行的关键时刻

  中国改革开放十几年了,大多数企业有足够的承受能力来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变化。我们千万不要低估了企业的承受能力。中国的企业经受过许多风浪,甚至是比汇率升值更大的风浪,没有理由认为一定幅度的汇率波动会摧毁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没有理由根据静态的水平来推测中国企业的进出口变化。

  对于政府而言,需要再次强调的则是一定要淡化汇率管理的政治色彩,而更多地考虑汇率改革的一般性的市场意义。

  对于百姓而言,也不必对于人民币升值过于担心,事实上就一般意义而言,人民币升值相比贬值对于一个国家的百姓来说总是一个好消息。它意味着国力的上升,意味着经济的向好,也意味着国民财富的增长。

  目前国民经济运行有下滑的趋势,处于关键时期。此次人民币汇率调整的影响,在短期内有很多不确定性影响,但长期来说对经济是一个向下的力量。在汇率升值后,非价格宏观紧缩手段应该放松,如银监会在信贷投放的管理上,现在就应该有所放松,政府对于某些投资如房地产等行业的调控也要有所放松。通过政策的转换,并且只有通过在价格调控和非价格调控之间做到最优的松紧搭配,中国经济才有望防范下滑态势出现,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格局。


  爱问(iAsk.com)宏观调控 相关网页约3,510,606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