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管涛:美国金融危机的四个启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1日 01:03  21世纪经济报道

  管涛

  美国发生了被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称之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并且向全球范围蔓延。这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给了我们很多启迪;它对我国经济和金融运行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也需要我们认真分析。

  鼓励金融创新:并非多多益善

  1980年代以来,金融全球化高速发展,国际金融联系日益紧密,其间掺杂了拉美债务危机、墨西哥金融风暴、亚洲金融危机等国际金融危机,危机似乎成了新兴市场的专利。而始于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开了金融一体化以来成熟市场引爆国际金融危机的先河,迄今仍在不断发酵,愈演愈烈。

  其实,美国次贷危机并非一次新型危机,而是传统危机,它不过是1980年代的美国储蓄和贷款危机在今天的翻版。当时,受监管较少的美国储蓄贷款机构盲目扩张房地产信贷,刺激了房地产市场繁荣,房地产泡沫破灭后,美国政府不得不耗费巨资对其进行救助。

  只是这次闯祸的,不是储贷机构之类的小虾米,而是投资银行这些巨无霸。它们为缺乏信用和偿付能力的房地产投资者提供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并且通过金融创新,推出许许多多派生产品,吹大了房地产泡沫。随着近年来美国房地产市场转入低迷,市场资金链断裂,次贷危机爆发,并跨市场不断蔓延。美国大型金融机构纷纷陷入困境,引起市场信贷紧缩,加剧经济下滑风险。

  房地产泡沫不断膨胀的时期,正是美国鼓吹自由市场经济、对金融创新监管最少的时期。因为惧怕风险而对金融创新一味限制,会制约市场转嫁和规避风险的能力,这固然不足取,但对于金融创新放任自由、任由商业机构自己控制风险的做法也值得商榷。实际上,正如经济学的边际分析理论所揭示的,边际成本上升,边际收益递减,对金融创新过度放任,创新带来的风险不断积聚,最终使其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以致得不偿失。过去十多年来,美国在房地产金融方面无节制的创新,不但没有转移风险,反而放大了风险。由于金融产品的设计越来越复杂,以致成熟的市场交易者都难以对风险充分认知和管理,使得风险更容易失控和扩散。据说,股神巴菲特弄不懂与次贷有关的CDS、CDO等衍生产品为何物,没有投资,因而避免了因持有次级抵押贷款债券及其衍生产品而造成损失。

  我们得到的启示之一是:在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方面,开放与管制各有利弊,过度开放或者过度管制都不足取,关键是要在开放与管制之间把握好度。

  应对周期调整:不能不考虑代价

  上世纪末,美国经历了技术进步主导的“高增长、低通胀”的新经济周期,同时也滋生了美国股市较长时期的非理性繁荣。2000年,因高科技泡沫破灭,美国股市的繁荣走向终结,再加上“9·11”事件,美国经济进入衰退阴影之中。为阻止经济下滑,美国采取了激进的经济政策。2001年-2003年美联储连续十多次降息,将联邦基金的目标利率由6.5%降至1%,贴现利率由6.0%降至2%的历史性低水平,并维持了近一年时间,2004年中起才逐步加息,恢复到正常水平。长期的低利率,刺激了房地产投资,房地产市场上涨抵补了股市下跌的负财富效应,继续支撑美国居民的过度消费,推动美国经济快速复苏。

  事后看来,美国政府对高科技泡沫破灭的救赎,埋下了当前次贷危机的隐患,甚至有人将此次危机归为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政策遗产。正是由于他在任上采取先发制人的货币政策,长期实行低利率,延缓了经济周期的正常调整,用一个泡沫弥补另一个泡沫,结果酿成了更大的泡沫,最终难以维系以致崩溃。另外,美国长期的扩张性经济政策,还导致了美国乃至全球的流动性过剩。在市场投资风险普遍低估的情况下,金融创新层出不穷,进一步对美国房地产泡沫推波助澜。

  我们得到的启示之二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是熨平经济周期性波动,但同时要注意处理好眼前和长远的关系,特别是要避免因调控产生新的市场扭曲。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