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信息经济学研究再获诺奖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6日 01:49 第一财经日报
三名美国经济学家因在机制设计理论方面的贡献获得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王慧卿 诺贝尔经济学奖又一次落到信息经济学相关研究者的头上。 瑞典皇家科学院昨日宣布,将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莱昂尼德·赫维奇、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的埃里克·马斯金和芝加哥大学的罗杰·迈尔森3名美国经济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创立和发展“机制设计理论”方面所作的贡献。 “机制设计理论”是当代经济学的热门理论。机制设计理论可以看做是博弈论和社会选择理论的综合运用,也可称为委托代理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如何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设计一套制度,以实现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信任以及保证机制正常运行。 举例来说,如果有一个垄断者和一个监管者,监管者将要设计一套框架,从而使得垄断者不滥用市场优势。另外一个例子是,如果你想卖一幅稀有的油画,拍卖行需要设计一个透明的制度,可以使你赚钱。 “委托-代理问题是所有经济当中最基本的问题,只要有两人及以上参与,就会面临这个问题。而这次获得诺奖的三个人正是着眼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教授昨日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电话采访时说。 在“机制设计理论”出现之前,分配理论的微观经济学分析基本上等同于市场理论,其核心观点是只有在充分竞争、完全信息等情况下,市场机制才能充分分配资源。 但是现实世界总不是完美的,比如市场竞争不一定充分、信息不一定对称等。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市场分配问题,成为“机制设计理论”诞生的主要原因。 生于1917年的赫维奇被誉为“机制设计理论之父”,上世纪40年代就以研究博弈论出名。其1960年发表的一篇论文拉开了“机制设计理论”的研究序幕。 1973年,赫维奇在《美国经济评论》杂志上发表论文《资源分配的机制设计理论》,大致奠定“机制设计理论”的理论框架。他还提出了非常关键的“激励相容”概念。 上世纪70年代,“相关性原则”和“实施理论”的出现令“机制设计理论”出现了大发展。“相关性原则”大大简化了对机制设计问题的分析。今年57岁的马斯金和56岁的迈尔森分别将这个概念延伸到了标准的贝叶斯纳什均衡。 在“机制设计理论”方面,马斯金最出名的工作则是“纳什均衡可实施机制”。 迈尔森在把这个理论应用到具体的经济问题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比如拍卖问题和监管问题。迈尔森于1981年提出了“最优拍卖设计”理论。 张军认为,机制设计理论解决的问题来源于信息经济学,机制设计的目的就是减轻信息不对称问题引起的委托-代理问题。赫维奇是这一理论的开创者,而马斯金和迈尔森则代表着目前研究的主流。 此次三人获奖在学术界也被看作是众望所归。 “机制设计理论”实际上是博弈论在资源配置问题上的应用。信息经济学相关研究者已经数次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1994年,美国经济学家海萨尼、纳什以及德国经济学家莱因哈德-泽尔腾因博弈论研究获得诺奖。2005年,经济学家罗伯特·奥曼和托马斯·谢林也因博弈论研究而获得诺奖。 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订阅电话: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广州) 各地邮局订阅电话:11185 邮发代号:3-21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