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求:要防止以国际化为旗号不研究中国现实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8日 13:44 新浪财经 | |||||||||
![]() 由人大经济学院、人大财政金融学院和梁晶工作室共同主办的中国经济学教育回顾与展望系列之二——现代经济学教育:共性传承与个性彰显研讨会于3月18日在人民大学举行。图为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吴晓求。 由人大经济学院、人大财政金融学院和梁晶工作室共同主办的中国经济学教育回顾与展望系列之二——现代经济学教育:共性传承与个性彰显研讨会于3月18日上午8:30-12:00在人大明德主楼举行。新浪财经独家图文直播。以下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演讲实录: 吴晓求:很高兴参加这个座谈会,我准备谈三个问题。一个是经济学的一般共性问题
比如说对增长的解释、对增长因素的分析,比如说对经济行为的分析,这些都是不同阶段的经济学都会研究的问题,只不过因为条件的不同而发生了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是强调了共性。 当前我们国家在经济学的教育过程中,有两种倾向需要注意:一个是以所谓的本土化拒绝学习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这是要防止的。第二,我们也要防止以国际化为旗号不研究中国的现实问题。简单的套用一些方法、模型来做一些检验,以此来说明中国的现实,这往往是不成功的。 很多用所谓成熟的模型和方法写出的论文,在我看来多数是垃圾。比如说你翻开很多文献可以看到至少有数十篇论文,谈到中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谈到市场规模和资本市场的关系,来论证中国的购并市场是有效益的,但实际上他并不知道中国的制度结构。我的意思是说,在研究中国问题的时候,我们在了解一般理论方法的同时,必须了解中国特殊的结构。它不一定是合理的,但却是现实的;它可能有不合理的地方,可能需要改造,但是在研究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这种特殊的结构。 就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水平和中国产业的发展水平相比较来说,如果说中国今天的产业强调的是自主创新,那么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和中国经济在全球相比还并不一致。我认为只有在充分吸收了别的国家的一些新的理论、方法之后,我们的自主创新才能跟上来。当然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我认为它应该具有大国的意识。当然我们的战略在于转型,我们的大国意识体现在各个方面。我们也会成为经济学教育的大国,但是没有我们的产业来得那么快,因为我们在这个领域受到了太多的阻挠。所以我们一定要充分了解共性。 第二,我们也要了解个性。所谓个性,就是对中国经济现实的了解。因为任何的学术研究和任何的理论,都是有前提的。如果说这种前提在中国的经济社会中连现实性都没有,就会很成问题,这个理论本身、方法本身就成问题。如果我们不了解我们所研究的课题,我们所得出的结论就一定是荒唐的。胡鞍钢曾检索过CISSI的东西,40%是经济学的问题。但实际上中国经济学有大量的学术垃圾,真的没有任何的意义。要不就完全漠视中国经济几十年发展的成就,得出的结论非常荒唐;要不就是完全生搬硬套的把这些模型拿来印证,制造大量的学术垃圾。所以为了规避这种现象,我们在了解经济学的情况下,必须对中国不断变化的经济现实有足够的了解。因为中国社会正处于一种结构性转换的状态中,在这种状态下,我们会出现大量的问题。中国是一个大的经济体,如果对这些问题做一些归纳,是能够得出很多很好的结论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有产生经济学大师的制度背景,我想现代的中国就如同80年前美国那样。林毅夫教授刚才讲到的那个期待,我认为是有可能实现的,因为我们有这样的宏观背景。 第三,关于经济学的教育,我认为经济学教育最重要的是把握三条。先不说教师的问题,当然,中国的经济学教师问题是个最大的问题,有相当多的人既不了解经济学变动的一般趋势和规律,也不了解中国的现实,应该说阻碍中国经济学现代化的最大障碍是在教师。事实上我们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我们一定要给学生讲清楚经济学理论演变的历史。你不知道历史的演变,就没有历史的纵深感,就找不到归宿,也找不到未来,找不到过去,同时也找不到今天在未来的过程中处于什么样的角色。你还要讲清楚,这种经济学演变的动力是什么,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当时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代表人物是什么,主要的观点是什么,这个观点和前面的观点有什么样的不同——这些对老师的要求是很高的。所以说,一定要告诉学生,任何一个理论都是有条件的,从来没有一个理论把真理终结过,一个真理可能持续五六年,但迟早是要被抛弃的;一定要告诉学生,不要产生一种理论崇拜,我认为任何人都是在一个阶段有一定的贡献,他只是一个阶段的产物。 第二是系统地介绍中国社会不同阶段的变革,以及这种变革的原因。要告诉他们每一次变革都是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调整的结果,这种结构的变化是一种革命。要告诉学生理论到现实的过渡,很重要的是通过政策的层面过渡,只有政策层面可以和现实近似,要讲清楚这个逻辑过程。 第三,我们要告诉学生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有很多,同时要告诉他们,分析方法不能说哪一种是好的,哪一种是不好的。之所以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只是因为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千万不要说哪一种方法是最优的,最好的。 我希望这三个问题在经济学教育过程中能引起一定的重视。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