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瑞龙:中国经济学要在国际化过程中讲本土化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8日 11:24 新浪财经 | |||||||||
由人大经济学院、人大财政金融学院和梁晶工作室共同主办的中国经济学教育回顾与展望系列之二——现代经济学教育:共性传承与个性彰显研讨会于3月18日在人民大学举行。图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 由人大经济学院、人大财政金融学院和梁晶工作室共同主办的中国经济学教育回顾与展望系列之二——现代经济学教育:共性传承与个性彰显研讨会于3月18日上午8:30-12:00在人大明德主楼举行。新浪财经独家图文直播。以下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演讲实录: 杨瑞龙:非常荣幸能够在Joseph E·Stiglitz教授与林毅夫教授之后,结合我们的理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经济学的教育要继续提升国际化程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经济的大量引入,中国的经济学教育体系已发生了一些深刻的变化,在这样的变化之中,产生了各种效应。前一段时间,大家可能对这样的效应有各种不同的评价,尽管就某些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见解,但是随着讨论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尽管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中国经济的教育还是要继续提升国际化的程度。为什么呢?我想可能基于以下几点理由: 第一,就是刚才大家都谈过的,因为中国的改革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么研究市场经济的一般运行规则的一个最完善、最成熟的理论体系,就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国改革的目标是不会改变的,这是人代会上从一般的代表到高层领导都有非常明确的表示,因此,我想,既然是如此,我们借鉴现代西方经济的一些方法、体系以及教育当中的一些成熟的做法,我想仍然是我们今后应该做的,仍然是一种趋势。 第二,因为毕竟现代的经济学教育诞生于西方,所以经过一两百年的发展,甚至更长时间,在欧美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经济教育体系,包括培养模式、教材体系,研究范式等,因此我们在推进中国经济学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这些西方发达国家形成的成熟的教育体系是可以为我们借鉴的。 第三,我们需要一个可交流的共同知识平台进行学术与教育的交流,也就是说,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现代经济学的研究以及教育体系已经形成了一个大家可以交流的知识平台。为了把以中国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研究成果推向世界,你也应该遵循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否则的话,你再有特色的研究成果,也不可能为世界所广泛接受,也不可能走向世界。 第四,应该说,大家越来越看到了,现代西方经济学成熟的分析方法,是可以为我们广泛借鉴的。 基于以上四点考虑,所以尽管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推进中国经济的研究和教育的国际化当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是需要改进的,但是就今后的趋向说我们仍然要继续推进国际化程度。 在这方面,我们做了很多的工作,包括教材的引进,例如Joseph E·Stiglitz教授的《经济学》教材在中国的广为流传,包括在研究方法上越来越遵循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包括我们参照了国外发达国家的大学做法,修订我们的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以及我们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特别是不能否认,最近十多年来,海归派对推动中国经济教育的现代化做的重要的贡献。还有广泛开展与国外大学的交流和合作,对我们经济学教育的改革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我们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的改革,比如说培养方法的修订,课程体系的调整,教材的引进,包括建立了本科设立了“数学和经济学的双学位实验班”,按照国际上一流大学的标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现代经济学的训练。同时,我们还将设立理论经济学研究生实验班,在实验班中,我们将采取国际化的高端科学研究人才的培养模式,采取中外合作,双语教学、硕博连读,导师指导,现实问题导向、多种方法训练等等这么一 我想说的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现代经济学教育体系的构建要同时强调本土化。本土化现在越来越成为大家热衷的问题,刚才林毅夫教授在这个问题上讲了很多,对我们非常有启发性。为什么大家会越来越重视这个命题呢,因为随着对西方经济学的教材和研究成果的大量引进,在引进过程中,我们一开始是吸收,是理解,是消化,这可能是第一阶段,没有这个阶段,就不可能有我们现在的本土化,这个阶段是必须的,我们首先要学会它,理解它。但是当我们理解了,了解了,我们才发现,这么一套理论体系要拿来解决中国的问题,有很多很多的反差,或者有很多很多的不适应,因为现代经济学依赖于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如果我们在应用这些理论解释我国的实际时忽视这些假设条件与我国现实的差异,我们就会吃到照搬照抄的苦头。一个简单的模型套用,后来发现研究结论和现实有很大的反差。包括我们在培养模式中,我们完全照搬西方,发现和我们培养人才的目标有一些反差。在这时我们就提出一个反思,正因为这个反思,我们才有了本土化的考虑。 那么为什么说我们要有本土化的考虑呢?我想大家越来越取得共识,就是中国经济学要在国际化的过程中要讲本土化。本土化基于以下四点考虑。 第一,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我想这一点大家都有共识。刚才讲到了中国的经济首先是转型经济,在转型中,中国的最大特征是中国的经济不同质问题,我们在进行工业化的过程,既然是这样,肯定是不同质的经济,是二元甚至是三元经济;还有是市场化,即我国处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过程中,还有就是国际化,即中国经济逐渐溶入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过程中。更重要的是,我们国家采取了一种特殊的经济转型的方式,刚才林毅夫教授也讲了,我们采取的是渐进式的改革方式,可能和主流经济学家一些基本的理念是有差异的,比如说跟华盛顿共识是有差异的,有人提出叫不同于主流经济学的北京共识。在这个过程中,大家越来越清楚的理解到,一个好的理论,不仅在逻辑上是非常一致的,更重要的是能够很简练地解释现实,一个好的理论,如果不能解释现实,也是不行的。 我们回顾历史,一个好的理论都是从回答实践中提出的问题而发展起来的。最早流行的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但面对当时的经济大萧条,凯恩斯提出了疑问,既然市场机制是有效的,那么为什么还会出现非自愿失业呢?凯恩斯在反思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凯恩斯学派。现在在中国广泛流行的科斯理论也是在解释现实提出的问题中形成的,主流经济学描述的市场机制是充分有效的,但科斯提出了问题,既然市场机制这么有效,那么为什么许多资源不是借助市场机制来配置,而是在企业内配置呢?从而他提出了影响深远的交易费用理论。何况中国这么一种复杂的条件,西方的主流理论和我国现实是有很大反差的。为了解释这样的现实,我想就要本土化。 第二,通过本土化的过程在理论与现实之间搭起一座桥梁。我们的教学不能仅仅原封不动地教一些学生简单的分析方法或一大堆模型或者一个一个基本的原理。我们需要培养学生运用这些分析方法、模型或者基本原理来回答我国现实提出的问题,并给出一个既在学术上符合国际学术规范,又符合实际的解释。而本土化恰恰是可以在理论和现实之间搭建的一座桥梁。刚才Joseph E·Stiglitz教授讲的,在研究当中,你要看到制度的差异,你要看到市场经济、市场机制能够发挥作用的一些条件,你要应用模型来解释当前政策的时候,你应该推导出适合本国国情的政策选择等等,这都给我们提出了非常好的思路,中国在走本土化的过程中,怎么样遵循国际规范,又能考虑现实。 第三,基于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大量的学生培养出来是留在中国的,他面对的是中国的现实。当然了,刚才林毅夫教授也讲了,你要教他们理论的方法,有可能的话,我们也要提供理论和现实对接的途径,这也要求我们走本土化,使我们的学生具有独立的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因为中国面临许多挑战性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回答,就要求我们在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条件下,怎么样把两者结合起来,前面我讲了,你要走向现实,走向世界,为世界所吸收的话,我想,更重要的是对我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在遵循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条件下做出很好的回答。如果我们能够回答出来,我们就肯定能走向世界。正是基于这点,我们说越是中国的,就越有可能越是国际的,如果我们的创新性成果能真正走向世界,那么正如林教授所讲的,21世纪就有可能是中国经济学的世纪。 基于以上四点考虑,中国经济学的教育体系要推行本土化,但是本土化不是对国际化的否认,恰恰是更高层次的国际化。也就是说,我们所做的本土化,是在遵循国际规范条件下,更好的解释我们中国的现实,把中国的研究成果推向国际,所以是更高层次的国际化。 我想说的第三个问题是,如何在推进中国经济教育的国际化同时加大本土化的力度。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来推进本土化。刚才讲了一些基本的理念,我想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老师,我们可以探索一些可操作性的措施。 第一,在培养目标的设定上,我想过去我们更多的强调了国际规范,这没有错,但是我们同时也要强调,我们通过这么一种训练,这么一种体系的设计,最终培养出来的是适应中国市场或中国社会需要的人才。所以我们在培养目标设定上,还是应该立足于中国,面向世界。立足于中国这一点,我想是我们今后在培养目标中还是应该强调的。 第二点,我想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我们应该继续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继续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学教育中的成功经验,包括引进教材等等这些,我想都是没有问题的,继续要完善。同时,我认为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我们还要设置另外一些和西方国家没有的,但是在中国必要的课程体系,比如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课程,这对中国的学生是很需要的,需要让他们了解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体系。还要有另外一些体现中国国情的课程。这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块是当代中国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在有些课程教育当中,我们应该加入中国的一些案例,加入中国的一些故事。第二个,我们在教育中要有中国经济史,更好的了解中国的国情。这一方面,在大学的课程里常常有缺失,有这些课程还是很重要的。 第二,重点建设一批能体现中国经济学特色的经济学教材。我们前10、15、20年,我们的工作重心主要是引进、吸收、消化西方经济学,到了今天,我们是有相当一批对西方现代经济学有充分的理解的学者教授,他们应该在对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逐渐把自己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在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充实到教材中,然后形成中国经济学教材。所以,一开始在我们的教材是引进欧美的故事,然后逐渐的引入中国的故事,慢慢的从中国的故事中提炼出中国的理论体系,加入到教材里,形成能与翻译出版的西方流行经济学教材相媲美的中国经济学教材。假定林毅夫教授讲的21世纪中国经济学家世纪来临的话,如果没有这些教材的话,我们也很难真正进入属于中国的世纪。 第三,我们也要强调我们的老师的现代经济学的训练水平、科研能力以及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首先必须要完整理解、学习现代经济学的分析范式,同时我们要鼓励我们的老师更多的研究中国的问题,提炼出一些理论来,能够把这些理论加入到教材中,我想没有这些坚固的研究,我们的教材也是做不到的。这方面的话,包括我们的教育部,包括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学院都应该出台一些政策,包括经济上的政策,也包括物质上的政策,鼓励老师做这方面的工作。 第四,我们要鼓励学生走向社会,过去由于经费等方面的原因,这方面我认为做得相对不是太好的,我想随着我们今后教育条件的改善,我们一定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进入社会的通道和途径,包括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包括暑期调查等等,让我们学生在理解现代经济学的时候,更好的了解社会。 最后,我想说,经济学的本土化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命题,今天大家关注这个问题,表明了我们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我想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在这方面取得成绩。以上看法如有不对之处,请各位同仁指正,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