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屈建成 通讯员 周前进 范葳 万霞) 23日,大师仙逝。这两天来,各大网站开辟专栏,弟子们纷纷赶往武汉。“张培刚”这三个字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不论圈内或圈外,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了解的或不了解的。
23日14时17分,张培刚的得意弟子巴曙松(微博)的一则微博让世人知晓了这位发展经济学奠基人的离去,人们纷纷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悼念。
当天下午,新浪率先在网上开辟专栏,随后,网易微博、腾讯网、和讯财经微博纷纷推出专栏,搜狐微博的微访谈栏目还特别邀请张培刚的弟子、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作为嘉宾与广大网友进行了交流。
在网上,网友提问:你怎么评价张培刚的经济学头脑?
张燕生答道,他刚去哈佛,进的是商学院,发现教的是个人致富;后来,调整到经济系,他安心了,他要学富民强国之道,这是一份责任和学术良心。
人们为一位老人的去世难过,也为这位大师唏嘘。人们难过的是,中国又少了一位大师,唏嘘的是,这位大师是如此的坎坷。
据悉,张培刚的遗体告别仪式将于27日在武昌殡仪馆举行。
“迫害过张老师的人来找他办事,张老师就对他说:“我可以为你办事,但我不会和你深交。”
李佐军:爱国是恩师的精神支柱
昨日6点50分,搭乘最早一班飞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匆匆赶到华中科技大学。手执三炷香,李佐军在恩师灵前深深鞠躬。他在张培刚门下读了3年硕士。
这两天原本有5个重要会议,但惊闻恩师病逝后,他推掉了一切安排。
昨日,李佐军告诉记者, 在张老师身边,他多次告诉我们当年为什么要回国,为什么要坚持致力于发展经济学。张培刚时时告诫他们,我们中国人不比其他任何民族差,我们的社会科学也不应该比任何民族差。张老师回国就是希望为中国人争一口气,争得一席之地。
“大多数学者把做研究当做一个职业,而张老师把做研究当做一份事业。”李佐军说,建国后,张老师遇到了很多挫折,但是他一直对做研究保持着高昂的热情,这和他爱国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我本人深受张老师影响,多年来,工作了八个单位,经历过很多领域。但始终不变的是致力于解决三农问题,这个浓厚的三农情结来源于张老师。张老师的爱国热情是支撑他几十年学术道路的精神支柱,同时也深深影响了我们学生。”
巴曙松:连发10条微博悼念
“悲痛莫名,提笔不知所云”。23日下午14时17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在新浪微博发布了恩师张培刚逝世的消息,一时引发众人关注。
这两天来,巴曙松连发10条关于恩师的微博。
1991年,巴曙松以总分第一考上张培刚的研究生。取得硕士学位后,巴曙松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财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他进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前天下午,记者拨通巴曙松的电话。电话里,他低沉地告诉记者,一切来得太突然,非常悲痛。
巴曙松是张培刚的得意弟子,称从恩师那收益颇多。在其《阅读的历程》中,他说,“撇开其他的因素,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几本专业领域的书,还都是就读学校的一些老师的著作,印象最深的当然要数张培刚教授的成名作《农业与工业化》,刚刚考上研究生的那个暑假,我把这本经典著作反复阅读,以至对于注脚都十分熟悉……这本书对我的影响之大,以至于我现在的论文写作语气都带有浓厚的《农业与工业化》的风格,刚刚开始发表文章的时候,也刻意模仿张培刚教授在书中不厌其烦的注解。沿着张培刚教授的研究脉络,我开始顺藤摸瓜去阅读那些奠定他思想基础的著作……”
茶洪旺:张老是一本书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茶洪旺,是张培刚的博士生。他说,张老师是一本书,在书里面有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经济学,另一个部分是人生的哲理学。
茶教授认为,恩师高尚的人格决定了他学术上的高度。
茶洪旺说,他在做关于西部大开发的博士论文的时候,老师教导他说不要去抄二手材料。当他写到西部大开发的史料的时候,老师让他去查湖北图书馆的史料,尤其是孙中山先生提出的西部开发的设想,他把相关的书籍都读了。结果这篇论文获得了张培刚的充分肯定。
茶洪旺还说,张老师的包容心很强,他对学术上不同观点的人很包容,在文革期间迫害过张老师的人来找他办事,张老师就对他说:“我可以为你办事,但我不会和你深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