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茅于轼报告的真相及谬误(3)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30日 08:24  新华网

  至于茅于轼说:“日本消费的粮食中有40%靠进口,南朝鲜(韩国)60%靠进口”倒是事实,只不过日本和韩国因为粮食不能自给,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出国圈地种粮了,两国进口的大量粮食其实来自于这两个国家在巴西、蒙古、秘鲁等国家租种的农场和其它一些长期协议,反观中国有这样的保障措施吗?

  说到日本,还可以谈谈房价。茅于轼主张放开18亿亩耕地红线促进城市化,并降低房价。日本是怎样做的呢?在1980年-1991年日本房地产泡沫不断吹大的10年,日本为了不让房地产泡沫危及农业用地安全,“实行了非常严格的农地保护制度和国土规划政策,所以这一时期农地面积一直都维持着较低的减少率,而且大米自给率也维持在一定水平,农业产值处于历史较高水平”(引自《从土地供求关系看日本20世纪80年代的土地安全问题》,作者为国土资源部信息研究中心研究员刘丽)。由此看来,人多地少的国家对农业用地进行严格管制并非中国的独创,不知常以西方为师的茅于轼又如何看这一问题。

  谬误五:国内缺粮,国外卖。这一观点是茅于轼报告的戏肉所在,因为这既可以让粮食出口大国赚大钱,也等于将中国的命门送给了外国人捏着。茅于轼揣着明白装糊涂的说法是:“如果中国进口五千万吨,不到全球粮食贸易的十分之一。并不会对全球的粮食市场造成太大的冲击。”如果这是一个老百姓说的话也就罢了,可茅于轼号称经济学家还这么说,那么他不是水货专家,就是别有用心。

  由近几年的国际粮价上涨不难看出,世界粮食供求处于紧平衡之中。据联合国相关机构调查,目前全世界约有9.63亿人处于饥饿线,明年这一数字将达到10亿。在这种国际背景下,茅于轼让中国去国际市场买粮,不是让中国找死,就是让中国逼死另外10亿人。像粮食这种不可即时生产的大宗商品,不要说中国一下子要五千万吨,就是要一千万吨也会打破全球粮食贸易的紧平衡,由于这种硬缺口无法在短期内满足,粮食出口国和进口国都会同时开始囤粮,全球将陷入恐慌,国际粮价就会上天,到那时候,用不着战争、封锁和禁运,中国要拿到粮食比登天还要难。

  谬误六:为证明而证明,逻辑自相矛盾。由于茅于轼的报告是先有先入为主的观点,后有为了证明观点而拼凑起来的所谓材料,其逻辑混乱之处令人捧腹。比如,为了证明“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无关”,茅于轼说:“粮食产量取决于许多因素,耕地只是其中之一。我们的研究包括如何用其他投入要素,如劳动力,化肥,农业机械,灌溉等代替土地的机会,要投入多少其他要素能替代一亩土地。”在这一段,茅于轼把耕地说得一无是处,认为其它要素都可以代替耕地。可是,为了证明“保护耕地将推高房价”,茅于轼又说:“房地产价格大幅度上升并不是钢筋混凝土贵,也不是劳动力的工资高,而是土地供给有限。”请注意,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茅于轼在前一段刚说完其他要素能替代土地,土地因素并不重要,在后一段却把耕地又说得无比重要,其它要素都代替不了。如果这种混乱的逻辑也可以称做学术的话,学术还怎么让人相信和尊重?

  本来,茅于轼的谬误之处还不止这些,但囿于篇幅,不能再写下去了。其实多数网民对他的满纸荒唐言都能看清楚,只不过茅于轼和他的徒子徒孙们一个个振振有词的咶噪,如不回击,倒好像他们是说理的君子,网友们倒成了骂人的暴民。(窦含章)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