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茅于轼报告的真相及谬误(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30日 08:24  新华网

  有人可能会说,先有结论再去研究并不一定证明结论就是错误的。那么,接下来我就将茅于轼们已经公布的各种观点摆出来,让大家看看这个所谓的“学术报告”有多么业余、多么荒谬。

  谬误一: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无关。这是茅于轼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的观点,也是《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报告的立论基础。可是,古今中外,“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无关”这种毫无逻辑的鬼话有谁能相信?就连小学生都知道,总产量=面积Ⅹ单位面积产量,可茅于轼为了证明“18亿亩耕地红线是错的”就硬要这么说。如果这是硕士论文答辩,仅此一条就可以让答辩委员会做出“不合格”的裁定。

  谬误二:为了迷惑老百姓,将“18亿亩红线”称为高房价主因。其实,决定房价的根本因素还是供求。茅于轼的意思是,解除“18亿亩红线”就可以有效扩大供给,拉低房价。表面上看,这个理论很有迷惑性,但仔细一想,完全行不通。首先,在农村的耕地中盖房子谁会去买?在城市中工作的中低收入者肯定不行。在城市中工作,一周朝八晚五,又没有直升机,买了农村的房子还上不上班?所以解除耕地18亿亩红线的最大受益者就是那些特别富有的人,他们可以利用手中的资本在农村跑马圈地,建立大庄园、大农场、当上大地主。而卖掉了赖以生存耕地的农民在经过初期数钱的喜悦后,很快就会发现他们的生计很难维持,像茅于轼说的那样进城,会发现城里的房价依然高不可攀,到时他们就会变成没地没房的流民,中国社会就会不稳。说到底,茅于轼转了一大圈,还是在为极少数富人服务,只不过这一次连老百姓的死活都不顾了。

  其次,当前中国商品住房的空置率仍在上升,地方政府的土地大量流拍,房价也处于不断下跌之中。可“18亿亩红线”仍在坚守,这又说明了什么?说明中国房价的涨跌与18亿亩红线并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

  谬误三:为了把屁股挤到百姓一边,愣装反腐败斗士。茅于轼说:“对一种商品进行管制,对有权管制的人而言是有巨大利益的事。有了管制就必有审批,于是就有以权谋私的机会,可以权钱交换。正因为此事涉及巨大的利益,所以有这么强烈的骂人声。”照茅于轼的意思,在搜狐和网易投票反对他的几万名网友和在论坛里骂他的无数网民敢情都是贪官,他和他的一小撮徒子徒孙倒成了反腐斗士了。真是好笑!

  那么“保护耕地的18亿亩红线”是不是会加剧腐败呢?中国实行的是城市土地国有制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即使没有18亿亩红线,城市土地的使用和买卖依然要审批,有没有18亿亩红线并不影响腐败发生的概率。而在农村,如果放开18亿亩红线,集体作主卖地,土地是便宜了,富豪们都跑到农村圈地盖大别墅,可这些大别墅、大庄园得占用多少耕地啊?由此带来的房地产大发展和原材料紧缺,会不会使中国出现资源危机?到时候耕地大幅减少,缺少粮食,别墅能当饭吃吗?另外,我们把地都占了,还给不给子孙后代留点儿生存空间?到那时是去找市场,还是找早就化成灰的茅于轼?这些显然都是茅于轼既不考虑,也不愿回答的。

  谬误四:世界上有很充分的粮食供应。茅于轼说:“在过去的50年中,世界人口增加了一倍半,人均粮食消费增加了17%,但粮价下降了一半。说明粮食相比于50年前越来越丰富了。”在50年前,世界上还没有全球化的粮食市场,社会主义阵营、资本主义阵营、中间地带各有各的粮,各有各的价,不知道茅于轼说的是50年前哪个国家的粮价?在中国,我打听了一下,50年代末大米价格大约是6分、8分、1毛一斤不等,今天的粮价一般在1.8元左右一斤,不知道茅于轼的粮价下降一半之说从何处得来?在国际市场,从2003年至今,各主要大米出口国的大米价格基本上涨了3-4倍;今年初,因为粮食危机美国超市都开始限购大米,不知道“世界上有很充分的粮食供应”又从何谈起?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