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经济学家为什么容易说错话(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0日 08:14 解放日报

  龚丹韵:问题就在于,高估经济学准确性的不仅是公众,辩论到了不惜打赌的地步,恐怕经济学家自己也极度自信了。

  陆铭:这门学科的架构容易让懂它的人怀揣自信。它喜欢从简单、清晰的条件出发,把一个复杂的机制抽丝剥茧,解释清楚,用的数理工具又是那么科学、逻辑上无可辩驳,往往令人十二分信服。但是,抽象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当代经济学理论,已经越来越多地吸收多元视角。比如,过去是从个人理性出发分析现象,现在也开始注重人的社会性,意识到人还活在社会规范、文化伦理之内,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分析方法,正在融入社会性维度。经济学已经开始意识到可能抽象过头了,有些东西不可量化,有些假定需要修正,社会科学总体来看,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人本主义各派都有,百花齐放。但经济学新的前沿潮流进入大学课堂,还有一段时间,如果自己不及时更新知识,难免会对已掌握的那套旧方法过于自信。

  只能说,经济学家要懂得向公众发表观点时保持谨慎。经济学是有局限性的。经济学家也不过是掌握了这门学科大厦里的一个小角落,经济学家的局限比经济学来得更大。有些公共话题,尤其需要多学科的视角。学者仅仅是从自己的领域提一些与众不同的看法而已,不能太笃信形势一定会按自己的分析走———即便这些分析道理上都对,现实世界也往往出人意料。

  龚丹韵:经济学家的公信力每况愈下,或许更多是因为公众对不负责任的言论积怨已久。

  陆铭:我想这方面媒体也有责任。比如前段时间谈粮食涨价,中国其实有不少很好的农业经济学家,但在媒体上没声音。美国最有影响力的财经记者,大多是经济学科班出身,保证了专业水平,采访的时候,该领域的专家应该找哪几个心中有数,专家的观点谁更对一点,也能大致判断出来。中国财经媒体还不够专业,不仅自己缺乏判断力,而且谁有名听谁。舆论被太多什么都懂、其实就是什么都不懂的“学家”占领了。

  其次,经济学者也有很多类型。学院派一般比较严谨,不轻易发表结论。为政府决策咨询的学者,偏应用性研究。媒体上的经济学家,喜欢面对大众,预测形势。不否认后两种也有一定价值。当问题紧迫时,比如人民币汇率要不要迅速升值,涉及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中国市场究竟有多少游资。可现在游资多少谁都说不清楚,而它对决策影响太大,等研究出来早来不及了,那学者需要凭经验和有限的数据去推断。这时候下的判断固然不够严谨,但是也需要。每一个学者从学术严谨性上,对自己的把握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没十足把握就不说,有的认为特别紧要的问题,有几分把握该说了,还有的怎么出名怎么说。第三类少一点,不负责任的言论就会少很多。

  龚丹韵:一些热点话题,如教育、医疗、国有资产流失、火车票定价,年年吵个不停。偏偏一些经济学家的建议总是站在“冷酷的效率”一边,让大众觉得不顾及民生道义。

  陆铭:其实经济学家是非常讲道德的,只不过经济学为了实现道德目标,用的是现实逻辑,而不是观念上的理想。比如我们认为浪费资源,从结果看就是不道德的,所以总想通过追求效率和增长的方式,让符合道德的结果得以实现。而公众一般会看这些做法首先符不符合情感直觉,道德的先验判断和学理判断有时混在了一起。对经济学家“冷酷”的误解,恐怕是全球性的,难以避免。当公众、媒体更成熟一点,学者讲话更小心一点时,彼此就会磨合得更好些。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