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纪鹏:不是经济学家但绝对是专家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8日 01:5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刘纪鹏现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过去30年中国经济改革中,他是中国股份制改革及股市建设的众多拓荒者之一。他自称自己不是“经济学家”,但绝对是专家。他主持了像玉林柴油机总厂等近300家各类企业的股改、上市及管理咨询方案设计。他也参与了中国证券市场中很多次的言论之争,但他一直坚持资本市场的渐进改革思路,主张要将中国国情与国际规范有机结合,寻找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捷径。 ⊙卢晓平 倪小林 做中国资本市场的探路者很自豪!这是我们采访结束以后对刘纪鹏教授最为强烈的印象,和他近两个小时的交谈中,他很坦率,也很自足。不是因为他现在拥有的那些名誉和地位以及其他,而是在过去改革30年里,他有幸在中国股份制改革及在股市建设上,是众多拓荒者中的一员。 在采访过程中,他递给我们一份参考资料,那是1996年他的署名文章《法人的困惑与思考》,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必需把中国国情和国际规范有机结合,我们需要的借鉴国际规范为中国国情所用,最终找到一条能够快速平滑过渡到现代企业制度和成熟资本市场的捷径。” 中国的改革一定要切合实际,运用西方的经济学理论同样要结合实际。刘纪鹏对此的结论,依然来自亲生参与改革过程的实践。 我信奉“猫论”和“摸论”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采访刘纪鹏很自然就从这一话题开始。谈到改革,刘纪鹏很激动。 他曾经是我国著名经济学教授蒋一苇先生的学生,他说自己受到蒋一苇教授在研究思路和方法及研究范围的影响都相当大。这当然与他在首都经贸大学学习工业经济有直接关系,研究企业是专业带给他的乐趣。当时,蒋一苇教授发表的一篇研究文章《企业本位论》激起了刘纪鹏希望更深入研究中国企业的愿望,最终报考了蒋一苇教授的研究生,从此和中国资本市场结下了不解之缘。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在中国资本市场这样的字眼是很忌讳的,股份制在当时也是极为敏感的话题。改革初期,股份制改革试点企业选择的改制样本,基本上是那些与国计民生关系不是很大的企业,大多都是集体所有制性质的企业。由此,他和导师的第一个股改方案是为重庆嘉陵厂一家集体企业做的。刘纪鹏认为“当时我们不可能把这些集体企业的产权按照职工、企业家这样去划分,时机不成熟,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所以我就一步一步来,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设计中国企业股改的模式。” 尽管后来有不少大型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资源配置,进入世界五百强之列,按国情寻找出路至今还是没有改变。 这也是刘纪鹏对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投以极大关注的原因,没有创新没有民间改革动力,何来今天的经济大好局面?邓小平的“猫论”正是解放思想的最通俗也是最为经典的阐述。说起他参与很早以前的STAQ交易系统的建立过程;为了海尔的股改方案,带队到企业奋战的情景;讲到李宁公司与健力宝的分拆和组建股份公司;作为大陆企业到港上市的专家组成员,推动H股上市等等如数家珍。最后说“我最看重的是改革的方法论和方法论的改革。当我们确定了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之后,怎么才能在稳定和发展的双重要求中找到正确的路径,来实现这个方向才是最关键的?小平同志的 ‘摸’论和‘猫’论是我们中国改革成功的关键。在当时不应过多地争论,哪个效果好就用哪个。” 刘纪鹏和那些早期改革的参与者一道,经历了中国改革复杂而艰难的过程。 他于1986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十多年里主持了像国家电力公司、中国投资银行、海尔集团、天津开发区总公司、李宁公司、四通公司、哈药集团等近300家各类企业的股改、上市及管理咨询方案设计。其中每一个方案都要在选择和观念上与传统势力和观念交锋,这种效率在学者中是极为罕见的。 正因为他与企业的交往,更坚定了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信念,支撑他到现在依然满腔热情参与企业改制和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设计。
【 新浪财经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