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换个视角看茅于轼文章之争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5日 11:08 人民网—江南时报

  南京 蔡银寅

  编者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生蔡银寅,因为“以非专业身份写出经济学专著”,是本报多次报道的对象,而不久之前,他也曾经把自己的作品求教于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昨天,蔡银寅给本报投来这篇有关茅于轼先生文章之争的评论性稿件。这篇稿件并没有纠缠于事件的枝蔓,而是着眼于作者所熟知的经济学知识及其视野,分析有力,表现了一定的水准,遂予发表。

  “替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7月25日,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在报纸上表明了他对穷人和富人的态度。不出所料,该文一出就在网上引发很大争论,甚至引来一些谩骂声。8月13日《中国青年报》发表题为《为何多数人对富人印象不好》的文章。文章指出,最新民调发现,认为富人奢侈的占57.1%,贪婪的占52.7%,腐败的占45.0%。同时,又有92.9%的人希望自己成为富人。这说明,人们对富人存在矛盾心理,自然也就不乏对穷富态度有不同的看法了,争论自不在话下。其实,茅老的文章写的很有道理,自不必说。之所以引起这么大的反应,除上述矛盾心理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正如我们现在所知道的,细分化消费结构不同,人们对CPI(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统计数据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如果你消费的都是涨价的东西,即使CPI是降低的,恐怕你也不能感觉到。

  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CPI同比上涨3.2%,涨幅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9个百分点。但从食品和非食品分类看,食品价格上涨是影响CPI上涨的主要因素,非食品价格保持相对平稳(据8月9日《中国青年报》)。同时,央行从统计数据分析认为,2007年上半年食品价格上涨是推动CPI上涨的主要动力。根据上述统计结果不难看出,穷人消费的恰恰是那一部分涨价厉害的物品,比如粮食、肉禽、鲜蛋等等,并且这一部分消费在他们总消费所占的比例也较高收入阶层大些。

  由此看来,大多数所谓的穷人明显感到物价在上涨,而收入提高的还远远不够。从消费品市价提高到增加工资的信息传递需要一个过程。不管怎么说,靠工资吃饭的人必须先忍受一下消费品的涨价,然后才能谈能不能涨工资的问题。即便到最后工资涨了,但涨了多少同样值得关注。

  就现在的形势来说,那些高收入人群特别是食品消费只占很小比例的人群,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富人,他们或许还没有感觉到食品价格上涨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影响。但对那些打工者来说,一碗凉面虽然只涨了0.5元,但却意味着25%的涨幅,怎能不让他们叫苦。那些电子产品即使再降价,又与他们何干?

  这样,对于同样一个CPI的统计结果,富人与穷人的反应都会有着天壤之别。这势必加剧穷人与富人之间是是非非的争论,茅老的文章却“恰逢其会”,激烈争论自然是不可避免的了,只是这背后透视着的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对CPI增长的不同声音,似乎比争论本身更值得关注。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07电子产品竟争力分析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