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薛涌看张维迎:他对人性的幽暗缺乏理性认识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3日 23:53 南方人物周刊
他的心理积淀,还是苏联极权体制下的知识精英主义和中国传统的“为王者师”的士大夫精神的混合物,并对此没有自觉 实习记者 陈博雷 整理 关于改革既得利益群体的补偿问题,张维迎认为,改革中利益受损害最大的是干部,应该进行补偿。 对此,薛涌持有异议:“张维迎,你是改革还是反改革?”他认为张维迎实际上要补偿过去不合理制度下的强势集团,而不是弱势集团。 薛涌认为,把“尊重原体制下形成的既得利益格局”作为改革的基本原则,那还谈什么改革?需要进行补偿,但必须是合理补偿,在那么多下岗职工的问题都没有解决的时候,如何对干部进行补偿? 张维迎反复讲改革和革命之别,无非是想说,改革是避免革命或者动乱的一个有效手段。但是历史上的革命,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弱势阶层的生活状况恶化。只有那些弱势群体,到了一无所有的地步,最可能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关于学者的独立性、学者与观点市场的关系,张维迎认为,“学者不应该迎合任何人,包括大众。学者不是民意代表,不能用公众投票的办法评价谁是真正的学者。那些号称自己代表多数人利益的学者,实际上是典型的投机分子,需要大家高度警惕。” 薛涌认为:“本说要‘善待企业家’的张维迎,一个以市场经济代言人自命的人,却突然把描述市场行为的词汇都变成了贬义。” 在他看来,张维迎对市场经济,只是叶公好龙而已。精英必须通过向大众兜售自己的主张来获得政治权力,来实现其政治理想。一个民主社会,也最终会通过思想竞争,让最符合公众利益的主张得胜。 张维迎把自己看作精英中的一分子,但薛涌认为,理性社会的形成,不是靠思想家或学者的理念的实现和普及,而是靠越来越多的大众能够参与权力博弈。那种“要靠一些思想家、学者引导,传递给公共知识分子,再通过媒体走向大众”的“理想社会”,常是从事各种社会乌托邦实验的疯狂社会。 薛涌甚至认为,对我们社会的最大的威胁之一,恰恰是可能出现的专家垄断话语权。 关于如何超越自身既得利益,张维迎强调“理性”,认为必须尽量超越自身的地位、身份、利益,讲“公共理性”。 薛涌认为,人无法做到完全的超脱,张维迎对人性的“幽暗”面缺乏基本的理性认识。理性的思考,必须建立在对人性的这种“理性”认识之上,这也是一个良好制度的“理性”基础。在薛涌看来,张维迎对于政府拨款、甚至一味为高学费辩护的言论,就是无法超脱自身既得利益的表现。 薛涌对张维迎的许多自由主义信仰是认同的,比如张维迎强调缩小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角色,但其鼓吹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个结果就是政府给了北大、清华大笔拨款,又强化了政府的角色。 薛涌为此写了一本书《谁的大学》,专门批判这个运动,提出政府把钱直接用奖学金的方式分给学生,让学生在市场上决定去哪个学校花这笔钱。这样,北大和其他大学才可以在一个平台上竞争,这样竞争出来的大学才是一流大学。然而,切断了北大的经费,张维迎的既得利益必然受到损害,薛涌觉得张维迎不够坦率,一再声称自己代表“公共利益”,而不承认自己本身是代表既得利益者说话。 在薛涌看来,张维迎这些“自由派”经济学家的问题在于,他们自以为要建立一个自由度越来越高的社会,但是,他们的心理积淀,还是苏联极权体制下的知识精英主义和中国传统的“为王者师”的士大夫精神的混合物,并对此没有自觉。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