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中国高层智囊陈东琪:从异端到主流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26日 09:48 《英才》

  文·本刊记者 戴璐

  社会主义会不会有通货膨胀?社会主义会不会有失业?价格改革要不要一步到位?福利分房对国民经济有什么影响?农村包产到户后下一步该怎么走?中国改革开放20几年来,这些今天看似渐渐明朗化的问题,在每次重大改革的前夜却迷雾重重、纷争不断。

  1955年出生的陈东琪,以一个经济学家的身份见证了中国改革历程许多重大政策的问世和演变。从1991年与中央领导座谈,到2002年朱总理接见的12个经济学家之一,再到2005年赴政治局学习座谈,多次进入中南海参加最高领导层的学习交流,让这位学者有了最好的机会为中国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回首过去的思想演进,这位学者感谢时代的恩赐。

  挑战权威理论

  不到30岁的陈东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中国社科院接触经济学研究,最早进行的独立研究是一个很吸引人的话题——比较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当时比较经济制度的研究有几路人马同时进行,其中吴敬琏也在这群队列中,陈东琪选择的方向是东欧和前苏联的经济改革史。1988年陈东琪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出了一本书《东欧经济概论》,这本系统研究东欧经济的著作在当时凤毛麟角。

  通过研究东欧经济,受到南斯拉夫和波兰经济学大家的影响,陈东琪摆出几个颇为挑战性的观点。1985年前后,他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也会有通货膨胀,这个今天看来非常显而易见的问题,在当时的主流观点中反而是个异端。1986年陈东琪又发表了一篇文章,指出“社会主义也会存在失业”,同样是无须回答的问题,但在20年前却是挑战了理论权威。

  在早年的研究工作中,陈东琪认识到“社会主义一定要走市场取向的改革道路”,活跃的他还同社科院研究生院的同学成立了市场化改革思路研究小组,一道参加的还有许多后来成名的经济学家,如樊纲等。

  “1986年前后,大家都在谈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主,我们主张市场化是有理论风险的。”陈东琪很满意自己年轻时的勇气。

  在计划经济思维非常盛行的环境中,扭转人们的观念需要很多方面努力,陈东琪这些年轻一代的经济学家在理论观点的推介上做了很多重要的工作,为中国走市场经济发展道路起到了思想传播的作用。

  观点超前

  上世纪80年代末期,陈东琪开始研究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农村土地实现包产到户仅10年左右的背景下,他再次大胆提出农村土地可以发展农民合股制度,实现农业集中化大生产。

  “我是农村出来的,对土地的感受最深。我感觉单个的、分散的、原子化的农村土地生产方式必须打破。”陈东琪颇有感触地说。

  而当时的思潮有人坚决维护农村土地国家所有制,也有人提倡实现农民个体所有制,但是陈东琪认为,农村土地问题不宜作急剧变革,于是他提出农民合股制度,“为了土地集中使用,农民出租或出让土地使用权给一个更集约的土地经营者,让出使用权的农民享受租金收益”。

  随着近年来中国粮食安全问题逐渐得到重视,这个超前的观点或许也将随之被更多关注。

  陈东琪在提出土地改革设想后,紧接着就发现这套改革思路有一个很大的危险,“农民出租土地的分红如果不能支撑生活,失去土地保障后会流离失所,影响社会稳定。”

  于是他又开始研究社会保障制度,考虑怎样在农民入城就业后解决后顾之忧。上世纪90年代初期,陈东琪写了本书叫《全球社会保障制度考察》,研究了北欧和其他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虽然这本书对当时的影响很小,但现在看来,书中的很多观点其实都被逐渐接受了,甚至成为改革的方向之一。

  政府干预论

  1989年到哈佛进修后,陈东琪发现西方的经济周期和中国大为不同,中国经济波动起落大,规则很不明显,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

  陈东琪渐渐发现这与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有关。

  “中国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的政策调整过大,对经济运行轨迹的影响非常明显。”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之后,陈东琪进一步想到,“既然搞市场经济,我希望研究一下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会更好。”

  于是从研究经济周期的问题引申出一个更重要的课题——政府干预。

  又一个10年之后,陈东琪出版了《新政府干预论》,独到鲜明地提出“政府部门成为吸收劳动力的蓄水池”,政府机构规模增长过快与经济发展不协调。

  这套经济思想顺应了中国自上而下进行政府机构改革的潮流,而且陈东琪更进一步指出,政府机构改革的关键在于职能转变。

  新千年之后,陈东琪的研究视野聚焦在中国现实的经济政策上,他在双稳健政策上的观点和国家

宏观调控的指导方针不谋而合。

  “现在看来这个思想指导经济,还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的经济增长稳中有进,和走渐进式改革道路的大思路也保持了一致。”陈东琪说。

  陈东琪小档案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兼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8—1992年任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宏观室副主任,1993—1994年任中国社科院副局级干部,1995—1999年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副院长,1999—2003年任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所长,2003年以来任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兼经济研究所所长。

  两度获孙冶方经济学奖。1992年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6年进国家七部委“百千万人才工程”。1997年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