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合格的经济学家追记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08日 16:04 东方早报 | |||||||||
两个月前,一篇《中国合格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的文章将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推上了风头浪尖,质疑声一时汹涌如潮。 因此,当记者通过一定渠道获知丁学良将在“上海发展沙龙”上现身,并将面对商界、金融界和学界人士,讲解自己对合格经济学家评价标准的理解时,采访冲动顿时萌生。
讲台上的丁学良个头不高,但精神十足,头发倔强地树立着,他的演讲,像剥一颗洋葱那样,层层剥离之后,直达主题。 丁的校友说,那个引发无数争议的观点相当惊人,为此推掉其他事情专程来听丁学良讲讲。丁则坦白地告诉大家,那并非他的原话,只是媒体需要吸引眼球,但他毫无愤怒之意,像是在说别人的事情。 他在演讲过程中,手里是一本像辞海般厚的资料,碰到稍有记忆模糊的数据,他便低头刷刷寻找,根本不在意自己正在中断演讲,他要的是精确无误的数字。 行云流水般讲完自己的观点和论据之后,主办方安排了自由问答。全然是一种辩论的场面,不少人直接指出,丁的提法或者做法是不是会伤害学界,是不是会不利于学科发展,是否能体现出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的气氛,等等。 丁学良则侃侃而谈自己的看法,思路清晰。他不改直率本色,直言自己“只同意一半的意见”,这样的情况出现了不止一次,他甚至还毫不掩饰地来了一次粗口。 这种辩论,完全是一种纯粹学术的,不代表任何利益的辩论,辩论者抛开了各自的身份和社会地位,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像同学或是战友。 走出辩论现场,萦绕记者心头的惟余一个问题:“眼球论”甚嚣尘上的今天,新闻和学术的良知在哪里?头顶的星空与心底的道德律真的便再没有市场了?回到报社,我一边整理演讲笔记,一边写作《丁学良:谁是合格的经济学家》,一边思考着这些问题。东方早报财经中心记者 王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