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议学人 > 正文
 

真假顾雏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0日 18:45 《商界名家》

  本刊记者 黄秋丽

  科龙“出事”了!老顾被抓了!

  在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新闻和传闻之后,人们唯一弄明白的就是,科龙或许可以借力化险,但老顾这回是真的“大限”到了——没戏了。

  “顾雏军”由此成了舆论“群体娱乐”娱乐的“载体”——谁是顾雏军?顾雏军是谁?“有些情景不断膨胀,而有些背影不断缩小”——顾雏军已经不再是顾雏军了!

  除了老顾本人,谁能洞悉他的内心世界?过剩的信息为我们勾画出无数个“顾雏军”,失去话语权的老顾似乎也不再有兴趣来为自己验明正身——一路上轰轰烈烈走来的他最后只留下一个被涂抹、增减得连他自己也无法辨别的背影。

  企业家?资本玩家?

  是企业家还是资本玩家?这是要评论顾雏军绕不开的话题。

  在被立案调查之前,顾雏军非常同情唐万新。而如今,他已被人称为“唐万新第二”。所谓惺惺相惜,或许只有顾雏军更能够理解唐万新,因为他们在追求上有相似之处,他们的道路也有某些相似之处。

  顾雏军只能以沉默回应这次来势汹汹的危机。而卖掉科龙,已经成为他不得已的选择。科龙对顾雏军意味着什么?它是顾雏军“产业帝国”梦的开始,正是有了科龙这个知名品牌,他所谓的产业整合才真正有了核心。如今,壮士断腕,英雄末路,他的产业帝国梦已经就此打住了。

  按照他一贯描述的逻辑,他是要做产业的,资本只是手段。然而那些云蒸雾罩的资本游戏,让人们看到的现实似乎是另一个逻辑:产业是手段,资本是目的。

  顾雏军在科龙的三年到底做了什么?从公司的年报上,可以得到科龙在三年时间内做到的四个指标:销售收入从43亿到85亿,出口从6700万美金到4.17亿美金,税收从2.1亿到5.6亿,雇员从2万人到3.5万人。

  这些成绩无法否认。2001年的科龙已经巨亏,经营机制的僵硬已经使科龙患上大企业病,正在期盼通过改制获得新生。顾雏军的入主带来了民营企业的灵活机制,有效地控制了成本,当年的财务成本降了2个多亿,科龙当年扭亏。而这个快速扭亏被郎咸平认为是一种财务上的数字游戏,是顾雏军资本运作的一个手段。无论这是不是数字游戏,不可否认的是科龙在经营上确实有突破。

  在以格林柯尔为平台进行企业并购的同时,顾雏军控制的科龙也自2002年10月起开始收购,并在短短2年时间里,以极其低廉的价格,闪电式收购了吉林、

扬州、江西、杭州、珠海等地一大批国内已经停产的冰箱生产线。至2004年4月,在不到两年半的时间内,顾雏军通过并购构建了一个拥有4家国内上市公司,横跨制冷家电和汽车两大行业,其中冰箱产能达到1300万台、仅次于
伊莱克斯
的实业王国。

  而几乎从一开始这些大规模的收购都是受到怀疑的:收购的资金从何而来?而证监会的调查结果则证实了这种怀疑,顾雏军涉嫌挪用科龙电器资金。

  与中国这一代大多数企业家不同,从创业之初顾雏军就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打滚,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他拿着“顾氏热循环理论”在英国一家著名的投资公司拿到了风险投资,由此挖掘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此后又曾在美国资本市场折腾过买壳上市的事情,这些经历成为我们理解顾雏军的重要参考。

  顾雏军确实是挪用了上市公司的资金,然而藉此是不是就能认定他是资本玩家?科龙电器新闻发言人刘伟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资本玩家这个概念上,其实把他冤得太厉害。他实际上是有很强大的产业梦想的,一直想把一个产业做大做实。刘伟湘说,“在现有的体制下,一个民营企业想发展壮大,按照常规、中规中矩地去做事情的话,一个是你做不到,二个是可能机会就没了。他急于想做成做大一些事情,可能做了一些法律边缘的事,这实际上是逼出来的。他初衷不是想玩资本,但你想做大,有时是回避不了资本运作的。这个不是唯一因素,还有其它因素。”

  无论顾雏军是不是在玩资本,他的战略眼光却不得不让人佩服。当他开始收购那些停产的生产线时,很多人都以为他买了一堆破铜烂铁;当人们明白他到底要干什么时,他已经建起了一堵墙,把别人都挡在外面了。顾雏军不仅看到了世界制造业中心正向中国转移,中国制造业正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看到了国有资本从竞争性行业中退出的政策,给通过购并迅速造就一批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巨无霸”提供了可能性。这几年他的人生轨迹,莫不是这种大手笔战略的体现。

  或许单说他是资本高手或者企业家都有失偏颇,在国际资本市场的经历足以证明他是资本高手,而他的战略眼光也能说明他作为企业家的建树。但问题恰恰出在了这里。当他同时戴上了这两顶很多人梦寐以求的高帽子之后,他的聪明的头脑已经无法承受之重了。

  顾雏军还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或许,他要在实业与资本两个领域同时取得非凡成就并非不可能。问题是在中国家电行业竞争白热化的前提下,科龙作为一个上市公司本身在资本市场的压力就很大,稍有不慎就会遭到投资者们“用脚投票”。在这个关口上,顾雏军还敢炫耀自己的财技高人一筹,实在是有点走钢丝。

  或许,正是他过高的智商愚弄了他,过大的目标拖累了他。贪多求大、好大喜功,被膨胀的成就感,会不会成为他最苦涩的教训?

  硬汉?莽夫?

  顾雏军一直是以硬汉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大号眼镜框后面那双凌厉、自信的眼睛,是他那有些臃肿的脸上最大的特点。

  扛着理想主义的大旗、喊着“产业报国”的口号,冀图建立“家电王国”,顾雏军从来没有掩饰过内心的冲动和渴望。无论这样做出于私心的考虑有多少,顾雏军都比那些遮遮掩掩的资本高手们真诚得多,甚至比那些精明世故的企业家要真诚得多。

  从顾氏制冷剂效能的真假,到格林柯尔港股暴跌风波,到“郎大炮”的致命一击,再到证监会的调查,顾雏军几乎一直处于舆论的旋涡中。除今年以外,在历次回应别人质疑的过程中,他都是亲自上阵,高调应战,从没有软弱过。在去年与郎咸平的论战中,顾雏军毫不嘴软,从媒体的字里行间读得出他的愤怒。不仅在言论上不甘示弱,2004年10月,借着科龙20周年厂庆的时机,顾雏军在北京组织了“科龙20年发展与中国企业改革路径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改委等政府机构,清华、北大、社科院等权威的研究机构以及北京各大媒体的记者。这次活动可以看成是顾雏军为自己正名的活动,以行动来回应郎咸平,顾雏军为人处世的强势由此可见一斑。

  而他的硬汉作风在那几个大手笔的收购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明确的目标,闪电式的速度,志在必得的坚定,顾雏军的收购活动充满了强人的色彩。

  如果说他这种硬汉的作风在宏观战略上对他有利,但在微观管理上却没有获得员工的认同。在顾雏军入主科龙后不久,科龙就出现了高层人事震荡,大批高层出走。此后不久,顾雏军为了培养员工为企业鞠躬尽瘁的精神,顾雏军在科龙展开了所谓的“整风运动”。

  现在看来,整风运动是他在管理科龙中最大的一个败笔。“从2002年开始,每到七八月份,我们这儿都会开展整风运动。搞的有点像‘文化大革命’。”

  一位当年的科龙中层说:“相信老顾也想搞好科龙,但他太偏执、太刚愎自用、太自恋、太绝情。”在顾的办公室,无数科龙中高层都有被他拍着桌子指着鼻子骂的经历,而反对“山大王主义”、“自由主义”等口号的整风运动也遭到不少员工背后的耻笑。

  在律师严义明发动的“倒顾运动”中,有两支力量值得关注,一支是科龙的员工,一支是科龙的经销商。在康拜恩品牌问题上,顾雏军与经销商结怨甚深。康拜恩以超低价格获得巨大成功,但顾雏军觉得康拜恩经销商获利空间太大,决定采取一些制约康拜恩冰箱销售的措施,并辅以高压政策推行这些政策。但是这些措施严重损害了经销商的利益,一些经销商尝试着偷偷避开这些政策。这些经销商一经被发现便被课以高额罚款,全国经销商被罚款金额高达800余万元。

  顾雏军在宏观战略上的清晰、细致,与微观管理上的粗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明显,他重攻城略地,却轻视管理、市场及企业文化的整合。拿下一个企业之后,往往除了裁员和引入民营化的分配管理机制外,并没有能力和精力去从事复杂和艰巨的内部整合工作,致使很多企业迟迟走不出阵痛期的混乱。2004年,科龙、美菱两家公司冰箱产能已经达到1300万台,号称世界第二,科龙却以6400万元亏损收场,美菱盈利也只有区区1676万,科龙居国内同行之首的产能,其主营业务收入反而比竞争对手海尔、格力以及美的要少39%以上,显然不具备规模效益。

  受伤者?害人者?

  顾雏军的企业帝国梦几乎就是在两个月之间幻灭了。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们纷纷用脚投票,顾雏军旗下的多家上市公司市值已经蒸发了100多亿。这无论是对上市公司,还是对投资者,都损失巨大。而对于科龙电器,在证监会立案调查之后,资金链骤然紧张,银行不再有新的贷款,各路债主纷纷催债,在电器销售的旺季,科龙的大量生产线却不能开工。对于竞争激烈的家电行业而言,即使科龙的品牌不倒,它受到的损失和打击也可想而知。

  2005年5月,科龙的销售额还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2%,而受调查的影响,6月则又骤然下降了18%。

  科龙的一些高层认为,如果银行没有只收不贷,今年将是最好的一年,科龙马上会走上快车道。

  在制度比较完善的发达国家,各种监管机制比较健全,能够把企业的风险约束在可控的范围之内,小毛病就纠正了。而中国企业总是积累了一堆问题,在某一个时刻一旦爆发企业就完了。某种程度上,顾雏军的成功是钻了制度的空子。他既是制度不完善的受益者,也是受害者。

  “民营企业的保护机制不行,你可以监察,但同时也要保护它,你查的目的不是要打死它,要有一套保障企业正常运作的机制。哪怕这个人有问题,你可以处理这个人,但不要把这个企业搞死了。”刘伟湘说,这事对企业和顾雏军个人的打击都是比较大的。他的初衷并不是玩资本,他并没有拿钱回家,所以觉得有点冤。

  到底顾雏军有没有拿钱回家?

  “倒顾”运动中,一位职工代表说:“不管顾老板是不是玩资本的,科龙2004年报是亏损的,他的年薪居然高达600万港元,这样的老板我们能信任吗?”

  而使顾雏军有掏空科龙电器嫌疑的,是科龙购买格林科尔制冷剂。在入主科龙之后,顾雏军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科龙购买格林科尔制冷剂,科龙所有电器用的制冷剂都是格林科尔的。科龙的一位中层领导说,格林科尔制冷剂的价格是同类制冷剂的10倍,而购买的数量相当大,约有5亿人民币。如果按40%的利润率来算,顾雏军就赚了科龙2个亿。

  去年的“郎顾之争”,已经使顾雏军陷入道德危机。郎咸平认为,在顾雏军大规模收购国有企业的过程中,先通过大幅提高企业运营费用的方式制造亏损,然后廉价收购国有企业;在完成收购后,又将企业的运营费用大幅降低,制造接手后即大幅扭亏的假相。此种被郎咸平斥为带“狂欢”性质的购并扩张,顾雏军则一本正经地称之为“民营企业参与国资处置和推动行业整合”。

  这些负面的新闻中,从窃取上市公司投资者的利益、到巧取豪夺国有资产,顾雏军扮演的是一个害人者的形象。

  害人害己,似乎某种因果在顾雏军身上轮回。然而对于这样一个强人的仓皇结局,似乎总会让人有些惋惜。顾雏军确实违规挪用了资金,因而也应该受到法律惩罚。但我们是否因此就说他果真是骗子,果然是贪婪的化身,用道德的评判去抹煞他曾经的成绩?  

  “成则英雄,败则寇”,在证监会的调查结果出来之前,某著名评论家就有大作《顾雏军已是一只死老虎》发表。“人未走,茶已凉”,其间的世态炎凉令人感叹。在科龙的岁月,顾雏军注定是个孤独的异乡人,在一片疑问声中走来,又在一片追讨声中离开。他那充满阳光的梦想,连同他灰暗的、被人怀疑的阴谋,将一同归于沉寂。

  而他的红或黑,或许将永远没有答案。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