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爱忠:上海要大力发展都市型循环农业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22日 11:31 文汇报 | ||||||||||||
文/吴爱忠 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并称为21世纪发展的新亮点。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的循环经济,是我们这个地球永续发展的唯一模式,也是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使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为循环经济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循环农业是指建立在生态平衡基础上,农业与环境均处于物质、能源的良性循环之中的农业形态。低(零)输入、高产出、低(零)排放,并保持系统内生态动态平衡是它的主要特征。 发展循环农业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它是农业的本质要求。美国学者杰克逊指出,生态农业是“基于自然生态系统原理基础上的,并且充分利用自然的复原力以及有效利用已被叶绿素分子吸收的太阳光”的一种农业。当今过度使用石油和化学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农业方式与农业的本质相背离。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大约需要消耗200克石油才能生产一只西红柿,100克石油才能生产一根黄瓜。按能量投入产出计算,这是一种赤字农业,而且环境代价太大,化肥大量使用,但真正被吸收的只有三分之一,三分之一流入江湖,污染水体,三分之一留在土壤中,破坏土壤结构。农药使病虫产生抗体,却将残毒留给了人类,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 其次,农业不仅是迄今为止人类生产食品的唯一产业,而且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因此,发展循环农业在整个社会、经济循环中具有的地位和作用是基础性的。 由于农业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与我国一般农村地区不同,循环农业在上海这样一个大都市具有自己的特征。 一是“大系统、大循环”。上海不可能像国内其它地区一样,把农业循环圈建立在村和户上。我们将根据“大系统、大循环”的特点,在全市或一个区域中求得平衡。为此,要在全市或区域内设计循环农业的模式。根据都市型循环农业的特点,寻找一条符合中国特点、上海特色的发展道路。 二是城乡“一体化”,农业生态与城市生态的“双元复合”。由于这种复合性特点,都市型循环农业显示出鲜明的多功能的特点,它不仅具有生产功能,同时具有生态、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功能。都市型循环农业可以为提高上海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是毗邻大都市,有较高的“集约化”程度。集约化、现代高科技与循环农业的有机结合,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难题,但上海在我国最有条件实施这种结合。我们可以在保持良好的生态平衡的基础上,促进相对丰富的科学、技术和工业物质资源替代相对稀缺的自然资源,提高循环农业的高效益。 根据上述这些特点,上海发展循环农业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全面改造过分依石油和化学物质投入的常规农业技术,使之全面生态循环化。目前,上海农业增产50%主要是依靠这种物质投入。其中化肥使用量超过全国,是国外发达国家的几倍。如何从过去以非再生资源高投入为主的外延型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为建立在生态平衡、资源合理利用基础上,主要通过内部生态机制的改善提高功能的生产方式,将是今后上海发展循环农业必须实施的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 第二,从城乡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大循环中,实现农业循环。上海农业发展过程中有大量的秸秆、藤蔓、动物排泄物和农户垃圾,它们严重污染水体、土壤和大气。对于这些农业和农村废弃物,需要借助于城市强大的工业设施和科技,使其融入到整个社会的产业循环中,净化、转化和消化。同样,城市的循环链也需要农业融入其中。如:郊区有水稻田,就是一个容纳4000立方米水的水库,它不仅有调节气候的功能,还可以补充地下水,防止地质下沉等。 第三,建立都市型集约化、高效的循环农业。即要使生物产量高、光合作用产物利用合理、经济效益高、动态平衡量佳。我们要探索如何发挥上海较强的科技和工业优势,为上海和全国发展循环农业服务,特别是提供循环农业技术产业化的技术和物质装备方面的服务。 第四,要充分发挥科技在发展循环农业中的作用。发展高效益的循环农业,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依靠科技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如:建设循环水养殖,养殖密度每吨水可达100公斤以上,单位产出之用水量为传统养殖池的三十分之一,每立方米水体年产值达到1500元以上。依靠科技还可以延长农业的生物链,从而使其增值。以大豆为例,一吨大豆的市场价格为1800元,加工成豆油为7800元,加工成组织蛋白为35000元,加工成大豆粗磷粉为66000元,加工成大豆复合磷脂质体为300万元,出口价值上亿元。 (作者为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