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林毅夫称世行正考虑建立国际粮食储备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3日 04:56 21世纪经济报道

  南非开普敦报道 本报特派记者 王国秦

  林毅夫形容自己只有一个字“忙”。自6月2日上任,6月10日他就来到南非。当他从学者身份,进入世界银行这样一个国际组织担任高层官员时,所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

  据说世界银行预计,发展中国家经济,总体增长将从2007年的7.8%下降到2008年的6.5%。同时,粮食价格和能源价格上涨令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步入通胀周期,并不可避免冲击着少数国家的社会秩序。

  林毅夫原为北大中国经济中心主任,当他出任世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之际,海内外媒体期待有加。6月10日,在南非开普敦召开的世界银行年会结束之后,林毅夫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专访中,林提到了“正在考虑对粮食保持一个国际储备,费用、管理由国际机构来支持”,也提到了“世界银行正促使国际上29个主权财富基金投资300亿美元到非洲”。当然,各国还普遍关注,中国经验能否复制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对此问题,林毅夫也深入阐释了他的观点。

  中国经验的价值

  《21世纪》:世界银行聘用你,是否期望借用中国发展模式通过世界银行渠道用于非洲发展?如果是,什么是中国模式?

  林毅夫:我想并不全部因为中国模式。最主要是世界银行将发展中国家作为重要服务对象,这样中国成功的发展经验可以被参考、借鉴、应用;同时,由于我来自发展中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机遇以及它所面临的条件有更深刻的了解,这样可以把不同的视角带入世界银行,在投资发展中国家时可以把相关的因素考虑进去。

  其实任何国家的经验都不能移植到其他国家去。每个国家的状况、发展阶段、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也不一样。

  但是,我认为中国的一些经验是有价值的。第一,就是解放市场,不受任何现有的理论模式,限制思考。第二,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潮并不意味可以遐想,可以幻想,而是必须建立在该国的问题、机会和可以动用的力量上。第三,就是与时俱进,任何政策在某个阶段有效,并不代表永远有效。因为发展的状况、民众的需要、国际的形势是在不断变化的,这样即使现有的过程很成功,但并不能永保成功,必须不断的重新思考。

  我认为,中国的政策经验可以被发展中国家借鉴的不是某个具体的政策措施,而是这样一个政策原则。它的目标就是把社会上的力量动员起来,达到一个和谐发展。

  考虑建立国际粮食储备

  《21世纪》:在世行的报告中提及,在国家的主权和对世界银行业务的需求之间取得平衡变得更为困难,世界银行面对的具体困难是什么?如何来解决?

  林毅夫:由于国际粮食价格、国际能源价格的上涨导致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率提高。在通胀提高的状况下,这些国家为了解决国内通货膨胀就采取一些措施,有些是靠市场的措施,有些会妨碍自由贸易的进行,例如禁止粮食出口。从一个国家的内部来看是有必要的,但是从世界角度来看,则恶化国际粮价上涨。即使是这样的政策,仅对一个国家内城市的消费者有利,对农民来讲,他们就失去利用国际粮价上涨的机会,对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有挫伤的。在这种状况下,困难就是指这点。因为从国际角度讲,更自由的贸易是有利的,因为市场越大,物价的水平会更稳定。

  当然,粮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问题,是一个政治上比较敏感的问题。所以在这种状况下,世界银行推动这样一种可能性:一方面推动粮食及其他贸易产品更自由化,另一方面正在考虑对粮食保持一个国际储备,费用、管理由国际机构来支持。这样就达到粮食的自由贸易,同时发生粮食减产或需求过速增加,可以使用这个国际储备来应对。如果这两只手同时进行的话,对前面所提到的问题会有帮助的。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