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苏培科:别让后来者再为股市历史买单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30日 01:05 中国经济时报

  -苏培科

  印花税下调在中国股市并未掀起波澜,“4·24”的一日行情让人很容易联想到中国股市历史上的“6·24行情”,但是紫金矿业在25日IPO上市首日疯狂炒作和随后几日的连续跌停,再次重蹈了中工国际的覆辙,似乎又一次证明了股市中的历史都会重演。

  “4·24”与“6·24行情”都是在股市暴跌之后、市场信心处于临界点之际,监管层才利用“强心针”来强行刺激,结果只引起了短暂的抄底反弹,而没有彻底激发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对于巨额亏损笼罩下的市场氛围显然效果不佳,一招一式的挽救之策并不能立竿见影,但是在市场信心处于崩溃之际,及时、适度地刺激是必要的,尤其是在市场患了“利好麻痹症”的情况下,必须要采取“组合拳”来综合治理。

  近期,政府对市场的一系列举措让人争论不休,对于下调印花税很多人将其视为特大利好,但也有人认为是“错上加错”,而对于大小非解禁新规则认为是在“违背契约”和“悔棋”,认为“市场应该自我修复,而不应该让政府来越俎代庖。”

  若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环境中,反对政府干预市场或许有理,毕竟政府的政策具有时滞性,往往会给市场带来负效应。但在一个特殊体制背景下的市场里,指望市场自身的力量来自我修复,显然是异想天开。因为,成熟的市场博弈除了市场参与者的利益博弈外,还可以利用民主制度对游戏规则和体制根本进行全方位的博弈,以达到市场与规则的和谐。但在官本位的监管体制和“家长制”的市场环境中,投资者只能被动地接受规则,而不能通过选票来改变游戏规则,因此各种程式化的制度规则都是有利于“大股东”,而非市场化的全民规则。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解铃仍需系铃人,监管者有责任在市场信心崩溃之际出面维护市场稳定,在市场博弈规则不健全的情况下也有义务来亡羊补牢。如果按照市场原教旨主义的自由放任,畸形体制背景下的市场亏损代价必然会转化到市场之外,市场的修复博弈也会博弈到市场之外,会形成社会问题,这肯定是监管者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完全市场化的建议和“斯密的中国孩子”的声音肯定不会被管理层采纳,因为那是完全“理想化”的市场状态,但是绝对不能将其视为“异端”而打倒,应该允许“争鸣”、允许市场存在多种声音。

  毕竟,目前中国股市还有众多的问题和弊端,一种声音往往会掩盖诸多矛盾。就像在A股市场上轮牛市中一样,恰恰是“十年牛市”、“万点论”、大跃进式的“全民炒股”号召麻痹了投资者的风险防范意识,盲目入市,结果这些极具煽动性的言论将缺乏估值判断的新股民普遍套在高位。有资料显示:上证指数从6100点下降到5500点的时候,多数是新散户被套;由5500多点降到5000点之间,在这时候是老的散户投资者亏损;由5000多点到4500点,是新成立的基金亏损,有新的基金公司、老的基金公司发行的新基金,他们亏损了;由4500点到4000点,这时候才是老基金开始亏损;由4500点到 3500点,这时候都开始亏损了,这说明什么呢?除了说明散户投资者亏损的最早、亏损的最多外,还清楚的说明各类投资者的成本区和入市点,显然新股民是在5500点以上入市的较多,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相对先知先觉,成本区最低的则是QFII等外资。所以,在各种言论面前投资者都应该保持中性、得有自己的独立判断,在非理性时期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而不应该成为盲目实践的信徒。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