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及防治对策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8日 03:41 新浪财经

  全流域还有50多万km2的水土流失面积亟需治理

  廖纯艳

  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流,长江流域横跨中国的西南、华中和华东三大经济区,涉及19个省、市、自治区,总面积180万km2 。长江流域地理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是我国社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长江流域内山丘地区生态环境失调,水土流失加剧,农业生产条件恶化,严重阻碍着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中下游广大平原地区的长治久安。保护和合理利用流域水土资源,防止水土流失,维护良好生态环境,是治理开发长江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维护健康长江、加快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的有效途径。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现状与特点

  一、水土流失现状

  (1)流失面积与分布:据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63.74万km2,其中水蚀和风蚀面积为53.08 km2,占流域总土地面积180万km2的30%,年均土壤侵蚀总量22亿吨。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上中游地区,这一地区水土流失面积50余万km2,约占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80%。主要集中在上游的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嘉陵江流域,沱江、岷江中游,乌江上游及川东鄂西三峡库区和中游的汉江上游(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洞庭湖水系的湘、资、沅、澧四水,清江,赣江以及大别山南麓的倒、举、巴、浠、皖诸水的中上游。

  (2)流失类型与程度: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类型主要包括水蚀、风蚀、冻融侵蚀、泥石流、崩岗等。其中水蚀面积达52.41万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82.2%。风蚀面积0.67万km2,冻融侵蚀面积10.66万km2。据不完全统计,长江上游共有1.3万多处滑坡和3000多条泥石流沟,另外在湘、赣等地的花岗岩风化层深厚地区还分布有近10 万个大小崩岗。

  全流域水蚀面积中,轻度流失面积为21.2万km2,占41%;中度流失面积为21.5万km2,占40%;强度流失面积为7.6万km2,占15%;极强度流失面积为1.7万km2,占3%;剧烈水土流失面积为0.4万km2,占1%。

  二、水土流失特征

  (1)水土流失类型复杂多样: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类型主要包括水蚀、风蚀、冰川侵蚀、冻融侵蚀、重力侵蚀和泥石流、崩岗等多种类型。其中水蚀特别是面蚀最为普遍,广泛分布在流域的坡耕地、荒山荒坡和疏幼林地上。冻融侵蚀、风蚀和冰川侵蚀多分布在青藏高原与高寒山区。重力侵蚀和泥石流则多发于滇东、川西和陇南山地、三峡地区,其分布虽不如水蚀面积广泛,但破坏力极大,常造成突发性山地灾害。另外在湘、赣等地的花岗岩风化层深厚地区还常有崩岗的发生。在河谷深切、高差悬殊的山区,由于气候垂直变化的作用,多种侵蚀类型往往可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地带出现。

  (2)水土流失具有隐蔽性:长江流域山丘区地表物质组成颗粒较粗,侵蚀后大多滞留在坡前或被就地拦蓄,进入江河的只是一小部分,河流输沙量一般远小于地面侵蚀量。与黄河流域泥沙输移比接近于1的情况的不相同,长江流域泥沙输移比小,地面侵蚀对干流泥沙的影响相对较弱,因此严重的水土流失很难通过干流输沙量敏感反映出来。另一方面,长江流域水热条件较好,利于植被的生长,但现有林地大多结构不合理,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最有代表性的是中游地区的马尾松纯林,具有“远看绿油油,近看水土流”特点,形成了青山掩盖下的水土流失。

  (3)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据统计,长江上中游地区坡耕地面积近1.5亿亩,其中大于25度的坡耕地0.35亿亩,年均土壤侵蚀总量达9亿吨,为坡面流失之最。据中科院南京土壤所对三峡库区不同土地侵蚀量的研究,坡耕地的年土壤侵蚀量占总侵蚀量的60%,为9450万t/a,年入江泥沙量也以坡耕地最高,占三峡库区年入江泥沙总量的46%。

  (4)人为水土流失问题仍然突出:流域内大部分山丘区人口稠密,耕地资源相对匮缺,人地矛盾突出,如四川盆地部分县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800人左右。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一些地区在荒山、荒坡大规模开发果园,采用大型机械作业,对土地扰动非常剧烈,破坏了原生植被,使土壤裸露,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长江流域进入了新一轮开发时期,据不完全统计,从2001年到2006年,全流域审批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超过4万个,1996年至2006年底,水利部审批的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大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达400余个。一些资源开发和生产建设项目缺乏必要的水土保持措施,随意破坏地表植被,倾倒废土弃渣,土壤侵蚀量是正常情况下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造成了新的危害强度更大的水土流失。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流域每年新增人为水土流失面积超过1200 km2,新增土壤侵蚀量近2亿吨。

  水土流失是影响流域生态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一、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加剧贫困

  水土流失严重地削弱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基础,制约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危及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导致“越流失越贫困,越贫困越流失”的恶性循环。

  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与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分布有较强的同步性。长江流域70%以上的贫困县和贫困人口分布在水土流失区,据统计,在列入新时期的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中,长江流域有200多个,且大多为水土流失严重县。

  水土流失与贫困互为因果。贵州全省50个国家级贫困县有41个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岩溶县,占82%;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10个民族县中,水土流失严重的有7个,占70%;,水土流失还致使广大山丘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受到极大的破坏。目前我国已经有许多水土流失区光山秃岭,山穷水尽,根本不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活了。

  二、毁坏耕地,降低土地生产力

  水土流失对土地资源造成毁灭性破坏。据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在三峡库区19个县(市、区)的调查,库区退化土壤的面积占总面积的94%,大部分地区的有效土层在30~50cm之间。其中,中度及中度以上退化以上的土壤面积占库区总面积的70%。

  长江上中游多数山丘地区坡度陡、土层薄(约30~50cm)、雨量大而集中、土层抗蚀年限短。水土流失造成表土丧失(侵蚀严重的坡耕地年均土壤流失达0.6~1.5cm)、地力减退、粮食产量下降,甚至母质、基岩裸露,丧失农业利用价值。土壤的形成过程极其缓慢(形成1cm厚土层约200~400年),一旦流失极难恢复,潜在危险极大。据2005年全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科考调查,长江上中游及西南诸河区现有耕地中耕作层不足30cm的耕地面积为18.61万km2,占耕地总面积18.6%。贵州省到20世纪90年代末全省石漠化面积增至226万hm2,占全省总面积的12.8%,其中部分水土流失重灾县的裸岩面积已超过50%。

  专家测算,长江上游的年均土壤侵蚀量相当于每年500多万亩耕地丧失耕作层。目前,全流域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仅0.84亩,已接近联合国粮农组织所确定的0.8亩警戒线。长江流域不少山丘地区人口密度较大,耕地资源有限,土壤退化,耕地丧失,使得原来就十分突出的人地矛盾变得更为尖锐,人们的生存条件受到威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失去基础,影响我国粮食安全。

  三、导致江河湖库淤积,加剧洪涝灾害,对我国防洪安全构成巨大的威胁

  土壤侵蚀一方面减弱了水源涵养能力,加速了暴雨径流的汇集过程,使得暴雨径流更为集中;另一方面大量泥沙下泄,长期淤积下游江、河、湖、库,降低了调蓄和宣泄洪水的能力,抬高了洪水水位,,降低水利工程和航运效益,影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剧了洪涝和干旱的频繁发生。

  据调查统计,嘉陵江中下游20世纪50年代只发生过三次洪灾,60年代为五次,70年代达六次,80年代基本年年都发生洪灾;旱灾同样也频繁,50年代三年一大旱,60年代两年一大旱,70~80年代的十年中就有八年大旱。

  四、削弱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加重生态灾害发生

  水土流失是生态与环境恶化的后果,同时它又对生态与环境的恶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对工农业生产、水利及交通等造成巨大的直接危害,而且对区域水文循环、生态与环境等方面产生巨大的间接危害。研究表明,随着水土流失的加剧,土壤生态也发生相应变化,土层有效持水量降低、热量状况变劣,裸露土地温度升高,土壤调节气候、水分循环的功能也随之下降,进而导致水旱灾害加剧。水土流失又是面源污染的主要载体,水土流失在输送大量泥沙的同时,也输送了大量化肥、农药、除草剂和生活垃圾等面源污染物,成为加剧水源污染的重要原因。水土流失还直接影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对饮水安全构成很大威胁。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