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全球通胀进行时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6日 15:05 中国经营报

  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梅新育

  2008年2月中国CPI同比上涨8.7%,通货膨胀俨然已经跃居政府经济管理部门要对付的头号大敌。然而,置身于这个全球化的经济体系中,无论我们的政府部门如何恪尽职守、尽忠竭力,也无法完全消除来自外部的冲击,仅仅依靠我们自己国内的努力,并不足以消除通货膨胀的根源,我们在努力遏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也需要做好应对持久通货膨胀的准备。

  全球普胀

  把眼光投向更加宽广的天地,我们可以看到,不仅在中国,在整个世界,无通胀经济增长都已经成为过去,通货膨胀压力正与日俱增。

  在各类商品中,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尤为引人注目。2005年1月3日,路透社商品指数、道琼斯商品指数分别为1571.30点、143.153点;到2008年3月11日已分别上涨到2933.10点、216.33点。在大宗商品中,又以能源、粮食等基础商品的价格上涨最为突出,能源、粮食价格上涨也因此被视为这一轮全球性通货膨胀的“元凶首恶”。那么,这些商品的价格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止升回跌吗?答案是不太可能。

  在初级产品领域,价格上涨是供求基本面因素和投机资本炒作共同作用的结果。以石油为例,在需求方,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石油消费迅速增长。根据国际能源署各期《石油市场报告》提供的统计数据,2000年~2007年全世界石油日需求量依次为7620万桶、7740万桶、7803万桶、7921万桶、8214万桶、8375万桶、8450万桶和8592万桶。尽管发达国家仍然是石油消费的主力,但发展中国家需求增长更快,特别是中国石油日需求从669万桶增长到758万桶,增幅最大,以至于“中国需求”成为这几年国际炒家们嘴里推动油价上涨的最强劲炒作题材之一。这种说法流传之广,英国《经济学家》杂志2005年的一篇封面文章也借助“alcoholic”(酒鬼)生造了“The Oiloholics”(姑且译作“油鬼”)一词,用以形容中美两国的石油需求,并声称除非这两个大国抑制他们的胃口,否则油价还会上涨。根据国际能源机构(IEA)3月11日发布的预测,今年全球日均原油需求量为8750万桶,比去年日均需求量高170万桶,增幅2%,需求仍在继续增长。

  在供给方,虽然这一轮油价暴涨以来石油开采和生产投资已经大幅度上涨,但新油田投资从投入到产出的周期通常要3到10年,90年代的投资欠账几年之内还无法弥补。而且,新发现的油田主要分布在北极、深海之类开采条件恶劣(也就意味着开采成本高昂)的地区,油价上涨还刺激了产油国政府、国际石油公司、产油国地方势力围绕石油收入的斗争欲望,政治性风险已经显著上升。这一切增加的成本最终都会体现到价格上。

  在粮食领域,联合国粮农组织2月份发布的报告预计,全球粮食库存将下降到1982年以来的最低点;美国农业部3月11日发布的农产品需求预测报告也预测,2007年~2008年度美国小麦期末库存将下降到2.42亿蒲式耳,为60年来最低;这种库存状况对粮价的影响可想而知。虽然美国农业部预测美国今春硬粒小麦种植面积有望增加200万英亩,全世界今年小麦产量可望增加8%;问题是除了人的消费之外,生物燃料的生产脚步还停不下来。仅在美国一国,按美国农业部预计,未来几年内美国1/3的玉米产量将用于生产乙醇燃料,而2002年该项比例仅有11%。虽说不少国际社会舆论严厉抨击这种“汽车与人争粮”的现象,呼吁5年内禁止发展生物燃料,但山姆大叔素来无视国际规则,而发展生物燃料在美国已经成为“政治上正确”的行为。而且,不管是在美国还是在某些发展中国家,希望创造政绩(同时谋取经济私利)的官员们、企图从中大捞一把的商人们既然已经投入这个领域,他们就绝不会半途而废,短期内不可能罢手。

 [1] [2] [下一页]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