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戈夫: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奠基人(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5日 01:5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 传统的国际金融理论教科书中,在以商品贸易为主的流量模型和以资产交换为主的存量模型中探讨汇率机制。然而,这种理论框架构筑起来的汇率理论对外汇走势的预测和解释能力十分低下。面对这一困惑,很多学者不断寻求对传统理论的突破。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的汇率决定宏观结构模型中被作为假设前提或被认为是不重要的细节而忽略的方面逐渐进入了研究的视野,形成了一些新的发展方向。以若戈夫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关注原有汇率理论未曾考虑的宏观经济关系的微观基础。 若戈夫指出,传统汇率决定理论的分析一直建立在宏观经济关系的框架之下,而忽视了微观基础的作用。 他认为,汇率在更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人们根据自己的消费方式选择内外资产的结果,经济主体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等微观基础在宏观经济变量发生变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对其的研究中不能忽略。基于这种观点,就形成了具有微观基础的汇率宏观经济分析方法,而这一分析方法又是后来被统称为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1995年,若戈夫和奥博斯特弗尔德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汇率动态学的回归》一文,将名义价格刚性和不完全竞争引入开放动态一般均衡分析,标志了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创立。在该文中,他们建立了一个具有坚实微观基础的宏微观一致的汇率模型即Redux模型(也称OR模型),为国际宏观经济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范式。该论文成为相关领域众多论文的起点。 此后,建立在宏微观一致分析基础上的汇率研究迅速发展起来,这一发展方向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原有宏观结构模型的经验研究结果不理想的原因不是宏观经济变量的问题,而是模型需要修正。 因为,原有的模型大都从宏观层面上对汇率效应进行分析,没有在立足于微观个体行为基础上来考察汇率对微观变量及宏观总量的影响,其分析与推导过程中舍掉了个体的生产、消费、投资等行为,割裂了微观基础对宏观总量的决定性影响,因而很大程度上丧失现实解释力与理论信服力。 在若戈夫和奥博斯特弗尔德建立的新开放宏观经济分析框架中,运用理性预期及最优化为分析方法,以市场不完全(名义粘性及市场垄断)为基础,通过构建动态的、一般均衡模型来考察名义扰动(货币与财政政策)与真实冲击(技术进步)对本国及伙伴国产出、消费、收支和福利的影响。国际传导机制及影响效果是其研究的一个重点。 模型中含有居民、厂商、政府三类微观主体及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国内货币市场及国际金融市场四个市场。微观主体方面:居民消费国内外产品,提供劳动取得工资收入,并持有一定的本国货币;厂商投入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或中间产品)垄断生产不同种类的产品;政府处于一个次要的位置,或不购买产品消费,发行货币都用于对居民的转移支付,或购买产品用于消费,发行货币用于政府消费与转移支付。市场不完全方面:存在价格粘性及生产完全垄断。 模型变量主要有价格、利率、产出、收入、消费、汇率、债券持有量等微观、宏观变量,并以这些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建立起一系列方程,将微观行为与宏观总量、国内经济与国际均衡连接成统一体。 在划时代的OR基本模型基础上,若戈夫和奥博斯特弗尔德在不同的方面对汇率理论进行了发展。 1998年,他们将货币的不确定性引入了模型中,证明了货币的不确定性冲击会放大汇率变动的幅度,得出高通货膨胀国家同时也会面临汇率的巨幅波动的结论。 2000年,他们通过假定出口方货币价格粘性改进了OR模型对汇率行为的解释能力,对汇率问题作了较为严密的理论分析。 他们的研究表明,市场分割、不完全竞争、工资-价格的粘性调整机制和手续费等因素都会带来出乎人们预料的大额交易成本,这些都可能是造成原有理论经验分析结果不佳的原因。但他们坚信汇率是货币价值的反映, 它的调整不管需要多久, 最终还是应该会回到购买力的平价水准上。 2000年,若戈夫和奥博斯特弗尔德出版了《国际宏观经济学基础》一书,该书对国际经济学的近期发展作了“全景式”反映。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