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国经验的林氏解读(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1日 11:24 南方周末

  正是上述对市场和产权的看法,使他区别于诸多经济学家。批评者认为他过于强调政府作用,忽视了市场经济中基本制度建设的重要。

  “建立完善的市场制度和赶上发达国家是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中国目前确实还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但是,在传统计划体制和完善的市场制度之间以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不是一步可跨过的鸿沟,总的来讲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政府的领导下中国的转型和发展是全世界做得最好、最成功的,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能承认这一点呢?如果不能看到这一点,我们也就放弃了从中国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中去总结出新的理论,对发展和转型经济学作出贡献的机会。”对于批评,林毅夫坦率回应。

  他认为,新制度经济学有两重含义:其一,制度是有影响的;其二,制度是内生的,也就是不存在一个放诸四海而皆准、绝对优越的制度安排,任何制度安排的有效性都是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才成立的。“许多人忘记了第二层含义,而把某些制度安排的优越性绝对化了。”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第二层涵义,他不认为存在一个可以使一个转轨经济,一步抵达理想的市场经济彼岸的简单制度变革。制度内生于经济条件的变化,中国所选择的渐进式改革路径,采取许多中间的制度安排,分几步跳过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鸿沟”,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林的解释,基于他对中国现实的研究。二十多年来,从博士论文选择中国农业改革为题,到研究三年自然灾害,再到乡镇企业、国企改革、宏观经济、金融,中国改革各阶段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他的研究主题。

  西方对中国的理解,一直带着复杂的情绪。台湾经济学家霍德明在2007年这样写道:“从中国过去近30年改革的过程看来,宏观经济的改革曾经遭受大多数西方学者的质疑,起初质疑数据的真实性,后来质疑制度的局限性,90年代质疑增长的持久性,最近这些年又质疑创新的不足与环境的牺牲。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要挑它的毛病太容易,认真提出有效的药方不容易。”霍在2006年成为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全职教授。“来到大陆之后,我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理解更深了,这里有太多无法简单以西方经验和理论解释的现象。”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中国经验到底是什么?有许多解释,林毅夫的解释是有代表性的一种。但还没有共识,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肖耿说。

  1994年,林毅夫与他人合著了《中国的奇迹》一书,被译成多国文字,从那时开始,在国际上,他被视为中国经验最主要的解释者、热情而坚定的辩护者之一。

  这或许是世界银行选择林毅夫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在世行170多个受援国中,中国的执行能力排在第一位。虽然渐进式改革路径并不完全符合世行口味,但对于这个以减贫和发展为宗旨的国际机构而言,中国是减少贫困的优等生,它的经验,应该可以为更多国家借鉴。“主义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解决问题。”林毅夫说。

[上一页] [1] [2]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