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易纲:存款准备金仍可做为常规工具冻结流动性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01日 14:37 《中国金融》

  落实从紧货币政策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访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

  本刊记者 林铁钢

  记者:感谢易纲副行长接受《中国金融》杂志的采访。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08年将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首先请您介绍这一政策制定的主要背景。

  易纲:在过去的一年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整政策和措施,货币政策也从稳健转变为适度从紧,取得了较好效果,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态势。但经济运行中投资增长过快、贸易顺差过大、信贷投放过多等问题仍然存在,通胀压力比较突出。具体而言,促使中央决定实行从紧货币政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态势尚未有效缓解。随着经济步入快车道,企业效益明显改善,发展意愿十分强烈。特别是在经济主体资本实力上升、负债能力显著增强、预期普遍乐观时,风险往往低估,货币信贷扩张压力较大,容易形成投、融资行为之间相互强化的自我膨胀格局,未来投资反弹压力依然较大。

  二是经济快速增长与结构失衡加剧并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的模式进一步强化,消费增长偏慢、储蓄过高的矛盾更加突出。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重在大国中已处于最高水平,贸易摩擦日益加大。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外需及与之相关出现的流动性偏多问题,使经济发展存在内生的脆弱性。

  三是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风险在加大。近期物价上涨主要受食品上涨带动,具有结构性的特点。但在成本推动、外部输入和通胀预期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未来一段时期国内物价仍存在上升的可能性,必须加强总需求管理,以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四是环境压力增大,节能减排形势不容乐观。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过多地消耗了资源和能源,并造成水、空气等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节能减排指标尚未达标,经济增长付出的代价过于高昂。因此,经济增长要“好”字当头,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记者:2008年人民银行在落实从紧货币政策方面将采取哪些措施?

  易纲:落实从紧的货币政策,要求以全球视野充分认识和把握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和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变化对我国的影响,针对国民经济运行面临的过热和通货膨胀风险,维持货币政策紧缩的趋势,控制货币供应量过快增长,加强信贷总量调控,抑制总需求过度膨胀,防止固定资产投资反弹、贸易顺差继续扩大以及物价上涨。

  首先,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事实上,2007年的货币政策从紧的力度是比较大的,2008年关键是要把握从紧的方向,适当加以控制。在国际收支平衡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之前,继续通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搭配公开市场操作的方式来大力对冲流动性,加强窗口指导和道义劝说,引导商业银行控制信贷投放,抑制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能力。我认为,如果2008年货币供应量M2的增速调控在16%左右,银行贷款增速低于2007年,在经济总量加大的前提下,就是一个从紧的货币环境。

  第二,继续增大汇率弹性。人民币适度升值有利于抑制国内通货膨胀。要进一步发挥汇率在调节国际收支、引导结构调整、提升经济平衡增长能力及抑制物价上涨中的作用,增强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有效性。引导社会更多转向有效汇率的视角。

  第三,合理运用利率杠杆。在衡量实际利率水平时,应充分考虑当前我国消费物价指数偏高有国际价格传递和资源价格改革等结构性因素,因此在利率政策上要对这些特殊因素留出一定空间。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发挥利率杠杆在防范经济过热和控制通货膨胀方面的作用。同时,加强对公众通胀预期的引导。

  第四,加强政策引导,促进信贷结构调整优化。通常在总量收紧情况下,银行倾向于保大企业和中长期贷款,而把流动资金、中小企业等信贷缺口留出来。因此,还应加强对金融机构信贷规划的引导,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防止“一刀切”,根据实体经济需求,注重均衡放款。合理控制基本建设等中长期贷款,严格限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中落后企业的贷款投放,加大对“三农”、就业、助学、中小企业、节能环保和自主创新等薄弱环节的支持。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需要尽快在平衡增长的治本方面取得新进展、新突破,抓紧实施以扩大消费内需的一揽子结构性政策,促进国际收支趋于平衡。深化、细化、强化具体措施,利用好当前经济持续较快增长、财政收入大幅增加的好时机,加大结构改革力度。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力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份额。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记者:一段时间以来,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各方热议的一个话题,我们应如何看待这一阶段性的经济现象?

  易纲:“流动性”本意是指某种资产转化为现金或者支付手段的难易程度。宏观层面的流动性概念由这个初始意义上衍生出来,可包含多个层次。第一层次的流动性即银行体系流动性,主要指商业银行暂时存放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是商业银行进一步扩张信用的基础。中央银行对这一层次流动性有较强的和直接的调控能力。第二层次的流动性指货币供应量,即企业和居民等持有的现金和银行存款。中央银行可通过调控银行体系流动性对信贷扩张产生影响,从而间接调节货币供应量。同时,货币供应量还取决于国民储蓄率、货币化进程以及微观主体的行为选择等因素。第三层次是指更广义的流动性,可包含具有一定变现能力的各种金融资产。这部分流动性主要受到金融发展、投资者预期和风险偏好变化等因素的影响。金融资产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财富积累、价值储藏的需要,货币政策对此的调节作用比较有限。

  近年我国流动性偏多首先表现为央行等公共部门在外汇市场上大量购买外汇导致本币或以本币计价的负债增长过快。相应地,企业、居民和银行部门持有的高流动性本币金融资产也快速增长,进而使全社会以多种形式扩张信用的能力大幅上升。具体而言,从银行体系流动性层次看,大量结汇造成流动性供给常常超过经济金融正常发展对流动性的需求,必须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加以回收。从货币供应量层次看,结汇直接使存款货币等高流动性资产大量增加,同时,银行扩张信贷的能力和空间增大,通过信贷渠道创造的货币增加,全社会持有的货币总量增长略显偏快。从更广义的流动性层次看,前两个层次的流动性偏多使金融体系乃至全社会都感觉资金充裕,进一步影响其他各种复杂多样的金融资产的数量及价格。

  当然,判断流动性是否适度,既有量的一面,也有价的一面。单从数量方面很难判断流动性是否过剩,还必然需要结合数量以外的其他经济变量的情况来判断。从各国情况看,判断宏观流动性适度与否的根本标准是中长期通货膨胀水平。 2003~2006年,我国CPI年均涨幅2.1%,一般消费品价格保持总体稳定,从一个方面说明我国的流动性管理基本有效。不过,近期我国消费物价上涨的压力有所增大,表明需要更加重视流动性调控。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