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继铭:价格管制不会改变人们的通胀预期(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9日 08:29 《财经》杂志网络版
因此,他建议,中国政府需要把握调控节奏和力度:目前的外部风险,已经显著超过了政策制定者去年底制定紧缩政策时的预期,再加上中国最近出台的价格管制政策和新劳动法,分别对于能源供应和就业带来较大不确定性,因此,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可能面临显著放缓压力。如果中国自身的紧缩态势不作出任何调整,将使得经济面临硬着陆的风险,而经济一旦低于潜在产出(我们计算显示中国目前潜在产出增速已达10.5%-11%),失业问题必将凸显。我们认为,政府将充分考虑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注意把握调控节奏和力度,在外部环境显著恶化之际,放松调控力度,甚至通过财政刺激措施,提振国内经济,以抵御外需走弱,使经济实现软着陆,保持在潜在增长率10.5%-11%的水平上。然而,由于政策调整存在时滞,今年经济将呈现“先抑后扬”局面,通胀压力不减:我们维持此前的判断,即2008年通胀压力依然高企,全年CPI有可能达5%-5.5%,推动因素包括:美元进一步弱势使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涨,输入型通胀压力加大;国际国内粮价上涨压力较大;以及新劳动合同法下,劳动力成本的“政策性”增长亦有可能带来额外的通胀压力。此外,即便食品价格涨幅逐渐回落,但资源、能源价格的改革,资源税的征收等措施将被抬上更高的议程,政府可能组建能源部也表明了这一趋势,从而带来新的通胀压力。 应对目前的通胀压力,他认为,政府短期应当以货币紧缩、人民币升值、粮食补贴为主。人民币升值缓解输入型通胀(我们维持2008年对美元升值10%的判断),粮食消费和生产环节的补贴将短期内有效抑制粮价;数量型的货币紧缩(提高准备金率、加大对冲力度、信贷控制)降低货币增速,也可以起到一定作用;而加息空间则受日益宽松的国际货币环境制约。长期来看,政府应当尽快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以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有效性;推出物业税并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以有效遏制土地价格上涨;继续补贴粮食生产环节。政府可能加大粮食补贴。补油不如补粮,前者济富,后者济贫。而且粮食对于中国CPI的影响程度远高于成品油,就抑制通胀而言,补贴粮食远比补贴成品油更有效。中国每年用于补贴成品油的隐性成本高达近1700亿元,占GDP近0.9%。如果将此1700亿元用于补粮(譬如提高粮食收购价,但以补贴价格卖给消费者),2007年时可使粮价下降 19%;2008年时可抵消粮价上涨 17%;2008年若用来进口粮食,可进口占中国总消费量13%的粮食。-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