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周民良:东北振兴中的定位与补位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9日 02:45 新京报

  日前,国家发改委、东北振兴办上报国务院的《东北振兴规划》,已经获国务院批复。这表明经过几年的调研、总结和提炼后,东北振兴的纲要性文件终于面世。

  在国务院的批复中,对东北地区有以下定位:“将东北地区建设成为综合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和能源保障基地,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和农牧业生产基地,国家重要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区,实现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该定位亦可概括为“四基地一区”。

  以上文字大可咀嚼一番。所谓建设“综合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也可以理解为目前综合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高,还未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区域。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体制机制多方面的原因,东北地区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下降明显。有数据显示,1980年广东经济总量是辽宁的二分之一,而2001年东北三省经济总量却只有广东省的62%。但是,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较,东北地区的产业基础并不差,老工业基地的装备与技术优势还在,东北地区的资源赋存状况与劳动者的素质也较高,具有成为重要经济增长区域的潜力。

  寄希望于东北成为综合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必须通过相应的支撑条件来实现,于是就有了四大基地的描述。其中,装备制造业基地不仅被置于首位,而且强调要其具有国际

竞争力,从而与其他三个基地相区别,反映了国家对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寄予厚望。

  这里有必要对此多费一点口舌。

  从市场需求看,近年来我国造船、钢铁、汽车、军工等产业市场需求增长很快,要求加快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东北地区重型机械、大型成套装备、数控机床、输变电设备、飞机与车辆零部件制造、轨道交通设备制造等行业都有一定规模,整体实力较强,具有较大的开拓空间。

  但把对东北装备制造业的要求放在国际竞争力的标准上,就不仅可以看做是一种发展愿望,也应该看做是一种考核标准。作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理应有一批在装备制造业行业占据国际地位与影响的企业。这样的目标实现,显然还需要另一个基地———国家重要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的支持。

  但是,必须看到,这里要建立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同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存在着定位上的偏差。一个以国际竞争力的基地为目标,一个以国内重要的基地为目标。二者之间的偏离部分,应该通过开放性的研发与创新作为弥补。

  也就是说,东北自身作为国家重要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或许不足以支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要通过国内其他地方重要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的支持,并依靠开放条件下与国外企业的技术合作,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才有更可靠更坚实的技术基础。

  从现状目标到定位目标,有一段足以让人引颈长望的巨大差距,代表着用时间衡量的艰难的补位性跨越。完成这种跨越,既需要政策支持,也需要深化改革。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国家的转移支付等政策,引导城市和企业不断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要深化体制改革。既要注重打破地区封锁,促进资源与要素的跨地区流动,也需要吸纳外来资本、技术来重塑企业的机制,尽快建立面向市场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的发展活力。

  在这双向推进中间,是如何更好地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政府管理体制,既可以使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到位而且发挥充分作用,也会使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得到清晰界定,保护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

  只有在好的政策、好的政府与好的企业这“三好”的背景下,东北振兴才能在补位过程中完成定位的目标。

  □周民良(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