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陈鸿宇:梯度转移多核多圈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2日 01:51 南方日报

  陈鸿宇

  坚持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构建区域经济新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省第十次党代会的重大部署。党代会报告指出:要“综合考虑各地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进一步完善区域发展思路”。并进而提出通过加强规划,合理布局,重点突破,协调推进“两大板块”(沿海经济和山区经济)、“四个层次”(广州、深圳两大核心城市、珠江三角洲城市圈、东西两翼沿海城镇带、山区发展带)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在广东区域经济新格局中,沿海经济带和山区增长带作为优先发展和重点扶持的地域,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这两个地域是当前广东最具发展潜力、也是经济梯度最高的。

  重点发展沿海经济带和山区增长带

  广东沿海15个市东邻

福建沿海,西连广西,南临南海,与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相邻,这一地带基本具备形成依托沿海港口和交通枢纽连接成的带状空间经济带和城市带的各种条件。在广东区域经济新格局中,重点发展沿海经济带的必然性表现于:第一,在珠江三角洲地带生产成本和社会管理成本普遍上升的情况下,广东东翼地带和西翼地带不仅是广东沿海,而且是中国沿海发展较迟缓的地带。建设东西两翼经济带,是保持广东良好发展态势,增强广东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第二,是调整和完善我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需要。多年来广东区域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说明,仅靠珠三角一个“核心区”来辐射和带动全省协调发展是困难的,充分发挥东西两翼的临海优势,集中力量加快建设东西两翼经济带和城市带,与大珠三角经济区连结成为南海沿海经济带,是优化广东未来区域布局,“多核”“多圈”带动山区发展的必然选择。第三,是广东对接长三角、港澳台及东盟的需要。广东沿海地带是中国南部沿海的重要地理节点和通道,重点建设广东沿海经济带和城市带,对于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南部区域经济格局,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加快推进山区增长带的建设,是构建广东区域经济新格局的重要一环。山区增长带主要指清远、河源、肇庆、云浮、汕尾等山区地带中紧邻珠三角的“扇形”地带。近年来这一地带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普遍高于珠江三角洲和全省的平均水平,工业化已进入起飞期。加快建设和重点扶持山区增长带的主要依据是:第一,由于这一地带其特殊和优越的地理区位,理所当然成为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首选的经济腹地。第二,近年来这一经济地带加快了交通和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连接珠江三角洲之间的经济网络已经形成,可以大规模地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和产业整合。第三,经过多年的努力,这一地带的市场化程度、领导班子素质和人才队伍建设已有了长足进步,足以支撑工业化的起飞。第四,由于这一地带的工业化刚起步,土地、人力、水等资源要素相对沿海地带还比较宽裕,推进工业化的成本较低,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可以有更充分的选择余地,也可能走出一条人和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培育各具特色的区域产业布局

  由于珠三角地区和其他地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以往我省在区域政策实施过程中采取“大区”的分类方法,即主要按照GDP或财税收入水平,分为“发达地区”(珠三角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西两翼、北部山区),并制定和实施差异性的区域政策,主要包括:财政转移支付、对县域政府的财政激励、大项目布点带动、鼓励与珠三角共建产业转移园区等。实践结果表明,这些政策措施对于遏制广东区域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是有效的,基本方向是应该坚持的。但关于区域格局的划分仍偏于粗放。把珠三角全部视为“发达地区”,把非珠三角地带一概视为“欠发达地区”,各地带内部的资源禀赋程度、区位条件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就容易被忽视,区域发展目标也不甚清晰,政策工具和手段简单化,具有较高发展潜力的地区缺乏精准和及时的政策扶持。因此,客观认识不同地带的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的差异程度,针对沿海经济带和山区增长带内部增长后劲和发展潜力的差别,培育各具特色的区域产业布局,是精准化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

  就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而言,目前珠三角地区应分为三个层级:珠江口“内缘”地带(深圳、东莞、广州中心城区、佛山中心城区、南海、顺德、中山、香洲)为第一层级,这一层级已进入工业化成熟期,土地、水、交通等资源已趋极限,成本普遍上升主要出现在这一层级,传统的加工制造业的边际收益明显递减。因此,在这一地带,要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以继续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惠阳、惠城、博罗、增城、花都、从化南部、三水、高明、江门东部、金湾、斗门属于珠三角的第二层级,这一层级由于各方面条件比较齐备,目前的工业化正处于高速发展期,是珠三角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带,承载着优化珠三角产业结构重任,应予加强规划和重点支持。第三层级是珠三角的“外缘”地带,主要是惠州市的324国道以北地带、增城、从化北部、江门西部等市县,这一地带原来的产业基础较弱,距离珠三角核心地带也较远,目前工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潜力不一定强于山区增长带,其工业化模式和实现路径应有别于前两个层级。

  选准东西两翼发展的突破口

  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要求“东西两翼要着力改善投资环境,以发展临港工业为突破口,大力培育支柱产业,加快发展以汕头为中心的粤东城镇群和以湛江为中心的粤西城镇群,形成沿海经济新的增长带”。

  汕头和湛江是新格局中粤东城镇群和粤西城镇群的两个中心,其发展前景和发展潜力也有很大不同。就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而言,汕头的发展水平略高于湛江。但就土地资源、港口资源和经济腹地看,湛江的发展潜力明显高于汕头。

  基于上述对东西两翼、汕头和湛江的比较,粤西可依托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湛江港和湛江中心城区,利用较为充足的土地资源,抓住工业化刚起步、上马大型工业项目的成本较低的机遇,集中力量发展港口交通、现代物流、石化、钢铁、造船为支柱产业的重化产业带。粤东则可立足临海、工业化已经起步、市场化城镇化程度较高、产业集群初具规模的特点,扬长避短,在发展部分重化项目的同时,集中力量改善全民创业的软硬环境,壮大业已形成的连接汕头—潮州—揭阳三个中心城区的轻纺制造业走廊,带动和培育更多的专业镇。总体上看,东西两翼的临海工业,都要形成“大小并举、外牵内推”的格局,不过粤西的重心以“大型、重化、外牵”为主,粤东的重心以“中小型、轻纺、内推”为主。

  山区发展要准确理解“工业化”的内涵

  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山区要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和后发优势,加强工业园区建设,促进城镇集约发展,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努力建设成为我省新兴制造业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旅游休闲基地,更好地发挥生态屏障功能。

  我省山区地带内部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原来并不突出。随着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工业化进入成熟期,山区交通条件的先后改善,以能否引进和建设工业企业为衡量标准,山区各地域发展潜力的差异似乎逐步显现出来。其实,党代会报告中对山区内部的非均衡发展格局已有明确的阐述,要求广东山区建设成为新兴制造业、农产品生产加工、旅游休闲三类“基地”,就蕴含着关于发展前景和发展潜力的评估,不能局限发展工业的思路。

  山区的后发态势,客观上保护了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如何使其转化为生态优势和后发优势?首先,要准确理解“工业化”的理论内涵。不能把“工业化”简单理解为办工业企业。工业化是指全社会的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提升到工业社会的水平,经济、政治、文化生活都与社会化、国际化的大工业生产紧密相连、融为一体。也就是说,工业化是指工业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普遍化。因此,建设山区的三类“基地”,都是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具体表现形式。第二,要加强山区地带的规划,要以镇(乡)为单位,确定优化开发、集中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第三,严格执行区域规划,运用相应的政策工具和法规,在紧邻珠江三角洲的山区增长带集中建设工业园区,接受珠江三角洲的产业转移,形成新兴制造业基地;在北部山区不适宜设立工业企业的地域,按照社会化、产业化的要求,继续发展现代农业和服务业,形成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在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地域,应通过政府的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严格控制可能影响生态环境的经济活动,在担当起生态屏障功能的前提下,适量建立一些旅游休闲基地。总之,在“主体功能区”的大框架下,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则旅,使山区各地域的发展潜力都能够正常发挥。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来源:《南方日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