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葛志玉:农村信贷投放政策需要调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31日 15:40 中国改革报

  葛志玉

  近年来, 农村信贷投放基本满足了农户小额信贷资金需求,但随着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三农资金需求的总量增多和结构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贷款难”问题;而有些农信社又因信贷政策落后、体制机制扭曲及金融环境等方面的制约,信贷投放滞后,资金相对富余,出现“难贷款”问题。这种结构性矛盾反映了当前农村信贷中存在的一些新问题:

  一是农村种养业贷款需求有限,小额贷款满足率高。发展大棚蔬菜和养殖业是现有农户增加收入的有效手段,种养业也是农户贷款需求的主要方面,但这类贷款需求有限,少则三五千元,多者两三万元,个别农户达到5万元,就可以解决问题。而且现在农村里搞种养业的大多是40岁以上的中年人,家有在校学生,人手少,负担重,对风险考虑的比较多,一般不想把种养业规模搞得太大,挣了钱就急于归还信用社的贷款本息,贷款需求有限。目前,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需求满足率达到90%以上。

  二是缺乏新增农村劳动力,潜在贷款需求难以上升。现在农民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孩子无论初中毕业还是高中毕业,都是一条道地外出打工挣钱,很少有待在家里从事农业或种养业。农村新增劳动力走向外地,好多村组成了“留守村”,农村缺乏新生代劳动力的加入,对农村信贷资金的需求缺乏后劲。

  三是农村专业大户及农业龙头企业贷款需求旺盛,大额贷款满足率低。目前水产、畜牧特种养殖、高档果蔬种植等专业户增加,资金需求额度普遍较大,但由于缺乏抵押,很难取得大额贷款。同时,随着

农业产业化发展,形成了一大批特色农业基地,而且出现了许多“基地+公司+农户”的经济模式,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需求十分迫切,额度较大,且周转时间较长,仅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及联保贷款显然难以满足多元化的“三农”金融服务需求。

  四是中小企业贷款需求较大,放贷制约因素较多。近年来由于

商业银行在县域、乡镇大量收缩机构和贷款,过去由商业银行受理的工业、商业和企业贷款,无法获得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转而将目光投向了农信社。据调查,此类贷款需求占农信社整个资金需求的1/3以上,农信社虽然对有产品、有市场、有销路、有信誉的中小企业发放了一定额度的贷款,但由于种种原因,尽管此类贷款运转和收息均十分正常,农信社也仅是有控制地少量发放,难以满足企业的生产需求。这些制约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目前农信社的市场定位是传统意义上的“三农”,信贷资金主要投向基础农业领域,对“非农贷款”有较为严格的比例限制,不允许突破;另一方面,众多的中小企业缺乏实力,农信社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必须以企业财产、设备抵押,不允许发放担保贷款,农信社陷入“想贷怕超规定、不贷怕失客户”的两难之中;而且目前针对中小企业服务的担保机构还很不健全。

  用好用活农信社资金,既是农信社优化资产运用、拓展新利润点、提高资金效益的迫切要求,也是促进“三农”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为此,建议:

  一是对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投向不应“一刀切”,不要把投向中小企业贷款的比例控制过死。应该宜农则农、宜工则工,支持农户发展种养业是支农,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也是支农,结果是殊途同归。

  二是试行小企业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农信社在自负盈亏、自担风险和市场化原则下进行小企业贷款制度创新和产品创新,对符合条件、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小企业,采取授信贷款或保证贷款的方式,加大贷款投放力度。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也可以考虑以企业法人个人的名义贷款,担保人可以是优势企业也可以是具备实力的个人。

  三是发展适合农村的担保机构和担保方式,为农信社的信贷投入提供风险保障;农信社要与贷款担保公司加强合作,在保证信贷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尽量满足产业化生产和涉农企业、产业大户的大额贷款需求。

  四是采取措施着力培育“信用村”、“信用镇”,提高农户的信用度,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专业村,增加贷款投放。

  五是对政策性的小额农贷采取委托放款的方式,由财政或政策性银行提供,农信社负责收、放,不承担损失,并免征营业税,或由国家、地方财政给予财政贴息;对由于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农贷风险,应当进行风险补偿。

  来源:中国改革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