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周春生:股市有风险 但历史不会重演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7日 14:12 《长江》杂志

  周春生 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

  我对中国股市的未来是充满信心的,因为毕竟中国经济正在高速成长,并且拥有大量资金。但是我们需要警惕投资者非理性可能带来的影响的累积。就像人生病,如果你发现问题及时治疗,就和病入膏肓后在治疗的痛苦程度和治愈的可能性完全不同。

  金融危机1997年始发于泰国,后来蔓延到东南亚国家,这些国家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当时经济增长的非常迅速,后来这些国家短期负债过多,对外贸易顺差减少,这些可以说是导致泰国的金融危机主要诱因,后来波及到其他国家与投资者的信心有关。银行资产负债状况恶化,经常项目的赤字,导致整体金融体系脆弱,当局者也没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去应对,就导致金融风暴的席卷。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各个国家之间经济稳定性的关联程度越来越高。一个国家发生金融问题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很大。不能排除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但是目前还没看到像1997年那样诱发大规模金融危机的因素。

  警惕内债与“热钱”

  中国现在的情况与当时泰国,马来西亚,韩国,印尼的经济情况不同。因为我国对外债依存度很低,经常性项目有大量的贸易顺差,外汇储备充裕,外汇储备在世界上也是最高的,在这个基础上,发生人民币大幅度贬值的金融危机的可能性非常小。而且即便是国外的对冲基金对付中国也是无能为力的。

  尽管再发生东南亚经历过的那种金融危机只有很小的可能性,但仍然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警惕:

  第一, 东南亚主要是对外债的依赖,我们对外债的依赖不是很明显,我国本身的资金非常充裕,但是国内的某些行业对于国内银行的依赖很大,特别是

房地产行业。如果出现经济形势的动荡,会不会导致国内的债务危机,这是现在亟需解决的疑问。

  第二, 我们也需要注意在对外经济往来的过程当中的一些问题,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当中其实也出现了这么一个现象,就是发生在泰国的泰铢贬值,为什么会蔓延到东南亚的其他国家,甚至影响到拉美。甚至包括比一度被认为是经济实力比较强的四小龙,像韩国、新加坡等等。这实际上很大程度是由于:泰国金融危机后国内投资者对经济市场的信心大大降低,这个国家大量的外资流入,变成了大量外资流出,实际上,像韩国等金融危机与大量的外资流出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警惕资产泡沫的问题,虽然我们不会发生这种经济危机。我曾经看过一个资料,说这五个国家的私人资本流入,外汇投资净流入700多亿美元,1997年的时候却是净流出700多亿,从巨大的资金流入突然转向成了资金流出,这对于这些中小国家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

  中国现在也要警惕“热钱”的影响。我们对外债依赖不大,而且对“热钱”的监管也比较严格,所以短时间内大量的“热钱”资金撤出中国的可能性不能说百分之百没有,但是也是微乎其微。

  泡沫问题和政府政策  

  我们防范金融危机的要点,是防范国内金融市场的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和资产的泡沫化,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资产泡沫问题。现在有一种观点说“凡是有金融市场,就会有泡沫”,这种观点不能说不正确,这关键看怎么理解,资本市场会有一定的泡沫,这个泡沫会有多大?就像我们说,凡是人就是有私心的,这就要看私心有多大了,再看资本泡沫问题,也是一样,这个泡沫是要有个度的,不能无限扩大。

  所以现在说中国资产存在泡沫化的可能性,不只是说中国

股票市场,而是说现在很多投资者存在非理性的状态。举例来讲,很多投资者,包括受过良好教育的,具有大学或者大学以上学位的投资者,每年挣50%都嫌不够,希望翻一番,翻两番,但这种可能性是绝对不存在的,个别人也许能做到,但是也很难持续的做到。“股神”巴菲特每年的投资回报率在20%左右,现在中国普通老百姓都有100%,150%。那巴菲特怎么能叫“股神”呢。当然,大家积极的希望参与资本市场并且希望从资本市场中获得益处,这是人之常情。企业希望扩大规模去生产,也是人之常情,但这些都需要一个限度,特别是股票市场,很多投资者对股票市场缺乏足够的认识。

  政府的政策也有不成熟的地方,我们的政府刚刚教育了一下投资者,立马又反过来减小力度,这是非常不明智的举措,调控的政策一定要符合经济规律,要有可信度,还要有政策的持续性,不能24小时内就发生重大的变化。如果缺乏持续性,政府的一些措施会越来越缺乏影响力和权威。

  我对中国股市的未来是充满信心的,因为毕竟中国经济正在高速成长,并且拥有有大量资金。但是我们需要警惕投资者非理性可能带来的影响的累积。就像人生病,如果你发现问题及时治疗,就和病入膏肓后在治疗的痛苦程度和治愈的可能性完全不同。

  政府三箭齐发其实并没有取到预期的效果,可见中国投资者的信心太强了,对政府的意图置若罔闻,但是我们发现印花税的改动出乎我们的意料,也出乎政策制定者的意料,投资者的反响太大了,于是政府又出台很多安抚政策,虽然作一定的澄清和安抚政策是必要的,但物极必反,当初政府政策的预期实际上又付诸东流。这是我们调控不成熟的地方。就像新学会开车,踩刹车和踩油门都踩得比较急,整体的稳定性不够。

  危机管理  

  我们的经济形式不错,不过不能否认我们也存在很多内在的问题:

  第一, 我们有充裕的外汇储备,我们经济态势不错,我们没有特别大的系统性的风险。股市需要繁荣也需要稳定,泡沫累积的结果最终是会破灭,会对中小投资者造成严重的损失。这种损失有可能波及到我们的经济,对消费产生影响。

  第二, 中国绝大多数蓬勃发展的民营企业,对外债没有什么依赖,大部分公司实际上也不是上市公司,整体上来说,即便发生金融动荡,对中国产生最直接影响最大的是银行发生问题,企业资金的相当一部分是依靠银行。如果中国银行体系能保持稳定,企业就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其实我们一直在做银行的危机管理,比如说中国主要的国有银行都上市募集资金,由政府来参与取得了一些资金,是著有成效的,而且在国际社会也得到认同,从国内外市场的表现,就可以略见一斑了。对银行体系里不良资产过多的担心现在也在渐渐的淡化,不良资产的比例在逐渐的下降,我们在资本金充足方面也做了许多的工作,我觉得我们的银行改革是卓有成效的,抗风险能力比本世纪初要强很多。

  消费不足的原因

  整体上我们GDP的增长速度依旧很快,存在着明显的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投资增长速度要明显高于GDP的增长速度,更明显高于消费需求增长速度。投资这条腿明显比消费这条腿走得要快,这是一个不和谐的关系。消费不足,主要是因为:

  第一, 与我们的文化传统有关。中国社会长期以来以节俭为美德,跟欧美国家比,亚洲国家的储蓄率高很多,这个观念现在应该变化,因为不消费的话,国家的经济增长就缺乏动力,中央政府倡导勤俭节约,建设“

节约型社会”,这个“节约”是指对不可再生资源,对稀缺资源的节约,而不是倡导省钱,不是说不改善生活。经济增长,大家却不消费,那经济增长的意义何在?

  第二, 与我们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有关系。按照弗里德曼一个很有名的观点“人的消费是与人的永久收入相关联的。”什么叫“永久收入”?不只是说我今天有没有钱,而是我明天能不能挣到钱。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发达,我们只是对现在有信心,对未来没有足够的把握,这是大家不愿提高消费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 与收入分配有关。我们都知道我国基尼系数高,可是富人再有钱,也不可能拉动全国普遍的消费,“恩格尔系数”是讲食品在消费中占的比例,这个原理可以推广,“消费的比例随着财富的增加而减少”。比如李嘉诚用1%的财富就花不完了,但是一般人要花80%甚至更多才能达到这种水平,收入分配不是很均匀。之所以那么多人来参与股市,而且很多都是退休后,或者工资不高的人,就是因为这些人对未来缺乏信心。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