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黄益平:遏制全球通涨的长期力量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8日 16:27 《财经》杂志网络版

  随着生产技术进步,中国厂商将连续取代高成本生产者并拉低这些产品的国际价格。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中国仍然将是遏制世界通货膨胀的重要力量

  黄益平/文

  今年5月,美国从中国进口产品的价格指数比去年同期上升0.1%,令不少投资者和分析师大为振奋,断言中国遏制全球通货膨胀的时代已经结束,在未来中国将成为推动全球通货膨胀的重要力量。

  这样的论断似乎也能从中国近期的发展中找到一些支持。例如,国内CPI指数在最近几个月持续超过3%的水平,引发了包括央行官员在内的决策者的担忧。尽管最近的通货膨胀主要是因为猪肉价格推动,非食品CPI指数依然在1%左右徘徊。但从结构性因素来看,生产成本上升将是一个长期趋势;而从周期性因素来看,经济已经出现了一定的过热风险。因此中国的生产成本和价格上升将可能持续下去。

  尽管美国进口价格的上涨幅度非常小,但这已经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在过去几年,美国从中国进口产品的价格指数一直以1%左右的速度下跌。巧合的是,在过去两、三个月,部分发达国家经济尤其是美国、英国和欧元区均出现了通货膨胀抬头的风险。

  即便如此,笔者以为现在就断定中国将成为通货膨胀的输出国实在为时过早。首先,一个国家是出现通货膨胀还是

通货紧缩,主要是由其自己的货币政策而非他国的产品价格决定的,除非这个国家放弃了自主的货币政策。中国影响其他国家的通货膨胀水平只有一种可能,即廉价中国产品引发该国资源重新分配、推动技术进步,从而降低通货膨胀的压力。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美国从中国进口产品价格的上升呢?仔细追究起来不外乎四种可能:中国厂商的定价能力增强、人民币相对于美元升值、中国生产成本上涨导致价格提高和产品质量改善因此单位产品价值增加。

  自2005年7月21日

汇率政策改革以来,人民币相对于美元已经升值约8%,这可能是导致价格上涨的原因之一。但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只是上升了1%多一点,也就是说人民币对其他一些货币反而是贬值了,因此很难说对全球通货膨胀究竟是什么样的影响。

  中国厂商定价能力上升或者国内生产成本提高导致产品价格增加,这种可能性起码可以说,在目前不大。中国出口的主要还是大宗产品,不说同其他出口国之间的竞争,国内出口商之间的竞争就十分激烈。比如美国从亚洲其他地区进口产品的价格仍然在下降,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市场竞争的压力。同时国内生产者价格指数在过去一年内不但没有加速反而放缓了。

  毫无疑问,过去一段时间生产成本已经在稳步上升,原材料价格一直保持在比上年同期高4%左右的速度上涨,但这和2004年和2005年10%的速度相比已经低了许多。实际工资水平确实一直以13%的步伐增长,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更为惊人,过去五年达到年均20%。

  也就是说生产成本是增加了,但并没有对生产者造成严重的压力。这一点可以从企业的盈利状况来判断,工业企业的总利润在2005年增长了26.6%,在2006年又增长了30.8%。这在出口集中的行业也是如此,比如,纺织业的资产利润率由2005年的6.3%提高到2006年的7.0%,而电子产品行业的资产利润率则在同期从4.8%上升到5.2%。

  笔者以为,美国进口价格上升所反映了汇率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产品质量的提升,也就是说尽管是同样数量的产品,但实际价值随着技术含量的增加而提高了。产品和产业升级换代是中国加入WTO以后所出现的一个新潮流,中国的厂商一直在不断替代其他国家的生产厂家。

  在刚刚加入WTO的时候,中国从亚洲其他地区进口大量的半成品,然后进一步加工,进而将最终产品出口到美国和欧洲。但自从2004年以后,这一贸易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尽管中国对欧美的出口依然高速增长,但从亚洲的进口则开始放慢。起原因就在于国内的生产厂家逐步地替代了海外的竞争者。

  从长远来看,中国也许会成为通货膨胀的重要输出国。第一,如果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那么人民币就可能迅速持续地升值;第二,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和就业市场逐步变迁,劳动力成本稳步增长将是必然的结果,因此一旦生产率增长步伐放缓,产品价格势必将会上升;第三,如果所有生产者开始补偿对环境的污染,生产成本就会进一步增加;最后,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国内储蓄率就会下降,这意味着中国向世界供应的产品的数量会开始减少。

  但这些因素没有一个已经发生或者将在不远的将来发生。生产成本确实已经开始上升,但生产率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这一变化。货币升值确实已经开始加速,但在短期内实际有效汇率巨变的可能性仍然不大。

  最重要的是,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仍然远远没有穷尽。根据笔者的估计,在2005年,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只占到美国的4%,韩国的7%和泰国的46%。因此随着中国逐步改进产业结构,中国的生产者仍然具有强大优势取代其他国家高成本的生产者。

  20年前,中国开始主导世界纺织、服装和玩具市场,在近十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电子机械市场的主力军,在过去两、三年间中国甚至大幅度地压低了世界钢铁价格。最近一、两年,中国开始出口汽车。比如

奇瑞汽车已经远销欧美市场,市场的初步反应表明国产汽车在技术和质量方面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如果中国能在服装和电子产品市场获得成功,中国也一定能够在汽车和其他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市场上取得成功。活生生的例子显示,丰田和现代汽车也都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中国巨大的成本优势意味着,随着中国厂商逐步沿着产业阶梯攀升,他们将大幅度地降低这些产品的国际价格。如果中国在过去几十年是遏制世界通货膨胀的重要力量,那么它在今后相当长时间都将保持这一作用。-

  作者为花旗集团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本文观点不一定代表作者所在单位的意见。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