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杨启先:以技术创新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8日 09:33 《学习时报》

  杨启先

  技术创新是当前确保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

  胡锦涛同志最近明确提出:“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大作用,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这不仅十分重要,而且非常现实且迫在眉睫。为什么这么说?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虽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年平均递增速度达到了9%以上,可以说列世界第一。但时至今日,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效益效率仍然十分低下,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的问题。包括:

  1.在生产经营领域,投入产出率太低。如我国现在一年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大体上相当于全世界总量的4%―5%。但每年为生产这些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主要资源性产品,即能源、原材料占全世界的比重,煤炭达31%,钢铁达27%,有色金属达25%,水泥达40%,石油、天然气也将近10%。投入产出系数明显太低,损失浪费很大。长此以往,肯定难以为继。

  2.在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回报率太低。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率,近些年一直保持在40%以上,今年仍将接近50%,也可以说是世界第一。但每年投入(固定资产投资)与产出(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的比例,一般只有10%到20%,比一些发达国家30%―40%要低得多。明显也难以为继。

  3.在外贸出口领域,收

汇率也太低。近些年来,我国的出口增速,一般每年都达20%甚至30%以上,总规模已上升到世界第三位。但基本是以量为主,很少有自己的品牌与专利,产品出口价格很低,成本很高,不仅资源损失很大,而且国际间的经贸纠纷不断增多。客观上也难以为继。

  4.由于在生产经营领域,效率效益普遍低下,经济的高增长只能依靠高投资、高出口支撑。导致消费基金的分配率太低,居民购买力不强,内需不足,产能明显过剩。加上我国人口众多,每天都要面临满足十三亿人口的吃、穿、用、住、行等供给问题,导致土地开垦与资源开发明显过度。目前不仅环境恶化严重,资源大多也捉襟见肘。这种趋势如果不能迅速扭转,经济不仅很难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而且很可能逐步陷入一种很困难的境地。

  为什么我国经济发展的效率效益仍然十分低下,最主要的是技术水平,生产技术与管理技术的水平太低,一般要低于发达国家七年甚至十年以上,许多高端设备和产品都需要进口解决。在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率一般都在70%以上,而我国至今只有大约30%―40%;对外技术的依存度,在发达国家一般不超过30%,我国现在却高达50%以上。如现在我国每年生产的彩电达7000多万台,占世界第一,但彩电中最主要的部件“芯片”,几乎全部是进口的;其他一些主要的家电产品也基本如此。所以,现在一般所谓的中国是个“制造大国”,实际只是个“装配大国”,扣除进口配件成本以外,自己所能增加的价值和所得到的利润不多。这就足以说明,如何认真搞好技术创新,不仅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从量变到质变,尽快走上良性循环道路所不可缺少的,而且是确保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刻不容缓的。

  技术创新的主体与核心,在于企业的自主创新

  搞好技术创新的办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政府组织创新,一种是企业自主创新。在实践中两种办法都十分重要,切不可偏废。

  所谓政府组织创新,即通过各级政府所设立的技术研究所、研究院或者专门攻关某个重大课题的大兵团集体组织,进行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搞得好,可以较快改变一个国家科学技术落后的面貌。如我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所组织的“两弹一星”研究,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所组织的航天事业研究,使这两方面的技术,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就基本赶上或接近了世界先进水平。由农业部和湖南农业研究部门所组织的袁隆平杂交水稻种植技术研究,累计提高粮食6000亿斤以上,对解决我国粮食不足问题,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种办法,不仅在国内常用,在国际上也不少见。如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美国所组织实施的“信息高速公路工程”,倾全国之力大力调整不合格的产业法规,集中发展信息产业,从而不仅使美国经济重新实现了振兴,而且一举扭转了八十年代落后于日本的被动局面。

  但是,也必须充分看到,技术创新的主体与核心,还在于企业的自主创新。这主要是国为:

  1.企业是最基础的生产经营单位,客观上最接近市场,最了解需求。搞好技术创新,不仅是其本身做强做大、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其研究开发与生产经营一般都是紧密结合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从而有利于创新时间的节约,投入产出率往往也比较高。

  2.在一个国家内,企业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分布很广。只要都重视技术创新,积极搞好开发研究,“东方不亮西方亮”,总会有一些企业取得成就,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并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带动和促进更多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努力前进。

  3.一个企业如果真心建立起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仅将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自身发展上取得卓越的成就;而且还有可能带来整个国家的技术进步与经济繁荣。如芬兰的诺基亚手机和爱尔兰的软件产业等,在芬兰和爱尔兰正起着这样的作用。我国由于经济的总规模很大,一个企业虽然不可能起到这种作用,但在某一个产业或地区中起到这种作用是完全可能的,如深圳的华为、青岛的海尔,芜湖的

奇瑞等,由于它们长期坚持搞好自主技术创新,现在通讯、家电和汽车产业中,就正起着这样的作用。

  从我国的现状看,随着改革开放的前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现在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进行自我技术创新的格局。如2004年,在我国技术创新的总投入1960多亿之中,由企业投入的已达1300多亿元,占全部投入的三分之二。特别是在一些沿海地区,如深圳现在90%以上的研发机构已经设在企业;90%以上的科研经费已经出自企业;与此相适应,90%以上的专利申请也来自企业。从而在深圳的经济增长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做法和经验,很值得其他地区借鉴与推广。

  政府如何有效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自我技术创新

  在一个国家内,技术创新的主体与核心,虽然应该是企业的自主创新,但这绝不意味着不需要政府的推动与帮助。因为,一个企业只是一个微观经济主体,对于企业内部所需的条件和问题,它可以积极去想办法创造或解决。但是,对于一些外部条件与客观领域的问题,企业往往都会力所难及,必须有赖于政府的帮助,才有可能如虎添翼,有效推进并取得应有的成效。而且就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来看,政府也是责无旁贷的。

  1.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从多方面为企业自主技术创新,培养更多专门人才。培养专门人才的大学教育,近几年发展很快,下一步,必须着力在提高质量上下功夫。包括:积极扶持搞好国内一批重要院校与重要科研院所的人才培养,组织更多学生出国留学与吸引更多的“海归”和国际人才等,来更好地适应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需要。如2005年,我国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技术创新奖,四分之三都为“海归”人才所得,说明在这方面是大有所为与潜力很大的。

  2.深化经济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的体制机制改革,为企业自主技术创新,提供较好的体制环境。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只有万分之三,有百分之六十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百分之九十的企业没有申请过专利。导致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明显不强。究其原因,除了一些客观因素以外,最要害的是企业体制机构不合格:政资不分,政企不分,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严重缺乏企业应有的自主权,致使企业既无自主创新的动力,也无自主创新的压力,得过且过,不求进取。要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理顺产权关系入手,深化企业体制机制改革,以确保企业能拥有在产权受法律保护的基础上,享有其所必不可少的自主创业、自主经营以及自主支配与处置财产等一系列权力的制度安排。

  3.完善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形成一套适应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风险投资市场和灵活的融资机制。包括:直接到资本、债券市场融资,合理增加银行贷款,适当增加国家财政拨款与政府资助、补贴、贴息、担保等。以有效解决企业自主创新所必不可少的资金来源问题。

  4.制定一套鼓励支持企业积极增加自主创新投资和消化吸收创新技术的政策,提高企业与劳动者千方百计进行自我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加企业的创新投入。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看,不仅整个创新的投入明显偏低。在发达国家用于技术创造的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以上,我国现在只有1.35%。消化吸收引进的技术,本来是技术创新的一条捷径,但由于投入不足,在我国效果也有限。如日本和韩国,引进与消化的投资比例,一般达1比5―10以上,我国至今还不到1比1。因此,尽管我国引进技术不少,但往往只能是落后――引进――再落后――再引进的非良性循环,长期形不成自己的技术。

  5.尽可能搞好各种服务,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社会环境。包括:尽快建立起一套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法规体系,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健全激励创新政策,以及对各方面科技创新的合理规划与统筹协调等。以既有效降低企业技术创新所面临的社会风险和社会成本,又大大缩短每项技术开发的周期,促进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在我国迅速地蓬蓬勃勃发展起来。

  (作者系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

  来源:《学习时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