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刘尚希:流动性过剩 货币多了还是资金多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7日 12:02 《中国金融》

  刘尚希

  对于当前热议中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像是雾里看花,越来越来朦胧。尽管观点很多,可谓众说纷纭,但有一个基本的问题至今未能达成共识,那就是:流动性过剩,究竟是货币供应过多,还是资金的相对过剩,或是两者的混合?这个问题十分关键,若是误判,就好比给病人看病,把肠炎说成是胃炎,下错了药,那就不但不能治病,反而会加剧病情,自然是十分危险的事情。与其忙着寻找对策,开处方,还不如冷静分析一下病情,找准病因,然后对症下药。

  货币过多或资金过剩都可能带来流动性过剩

  在现代经济学中,资金问题和货币问题往往容易混为一谈。市场经济又可以叫做货币经济,正是经济的货币化,或金融化,使实体经济的真实状态被掩盖了。从可观测的现象层面上看,一旦货币供应减少,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抽紧银根,资金就会紧张;相反,货币供应增加,资金就会显得宽松。在日常体验中,资金问题就是货币问题,货币问题也就是资金问题。从个体视角来看,二者也许是一码事,但从宏观上,或从整个国民经济来看,却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问题。正是因为这一点,针对我国当前的流动性过剩,就务必要弄清楚它是货币问题还是资金问题。

  流动性是一个含混的概念,货币太多,或者资金过剩,都可以导致流动性过剩。当前所谓的全球流动性过剩,是货币问题和资金(资本)问题混合而成的一种现象,有的国家是货币问题所致,有的国家是资金问题所致,但在金融全球化的过程中,其本相都失去了,变成了一个了包容性很强的流动性过剩的概念。对于像美国这样不需要外汇的国家,货币问题和资金问题的区分倒是无关紧要了,因为美元的发行是面向全球经济的,它可以借助于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对美元储备的需求,把货币问题转换为资金问题。美元发行多一点,正好形成其他国家的外部需求,把美元变成了他国的外汇,持有美元外汇的这些国家多数又去购买了美国的债券,然后又变成了美国的资金(资本)。对美国而言,美元既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同时又是有全球资源作保证的资金。即使出现美元通货膨胀,埋单的首先是持有美元资产的世界各国。因此,对美国来说,货币问题和资金问题是无须分开的。也许是受美国“话语霸权”的影响,流动性(过剩)脱离其本意而演变为一个全球流行的概念,这种概念下的思维实际上也有意无意地蔓延到了许多国家。

  流动性过剩总是首先表现为货币现象

  一些疾病最初都表现出感冒的症状,但表现为感冒症状的并不一定都是感冒。在流动性问题上,道理是同样的,表现为货币多了,倒不一定是货币投放超过了经济运行的实际需要量。

  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在许多关于流动性过剩的讨论中,都是从货币的角度来理解的,如从广义货币M2和GDP的比例做国际比较分析,或从其他货币指标衡量流动性过剩,有的找了五六种货币指标口径来说明流动性多和少的问题。这种现象层面的观测不能说没有意义,但若是满足于此,则无法找到问题的实质所在。货币与资金履行不同的职能,有不同的运行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货币履行的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等职能,流动性过剩若是纯粹的货币问题,只是货币投放多了,则意味着出现了货币超经济发行,会出现产品价格全面上涨,形成通货膨胀。那样,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就比较好解决,控制货币供应量就行了。而资金(资本)履行价值增值的职能,从资金的角度来看流动性过剩,资金多了,会引起利率的变化,其他条件不变时,直接的影响是利率会下跌,同时资产价格普遍上涨。从我国的实际情形来看,似乎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这在理论上容易区分,但在现实生活中却难以辨别清楚。特别是在当前,流动性过剩与贸易顺差、外汇储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传统的货币供应渠道被改变了,外汇占款在基础货币的投放中占了绝对大的比重,超量的货币通过结汇过程被制造出来,以至于央行不得不通过央行票据来对冲。各种各样的货币指标都使人们感觉到,市场上流动性泛滥就是货币投放太多,而且是被迫的。

  也许正是因为货币供应方式的全新变化,使人们在看到基础货币被源源不断地投放到市场上的时候,忽视了大量的资金也是通过同一个管道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了国内市场上。人们看到了货币,而没有看到货币“外衣”下的资金。这可能是导致问题被混淆的原因。传统的货币供应方式是通过信用的方式创造货币,比如说再贷款。现在通过外汇占款的方式投放货币自然也是货币供应的渠道,但是这种渠道不是信用的创造方式,而是一种买卖的关系。企业出口商品或服务挣的钱,是以美元等外币形式体现的,通过外汇结算,也就是把你挣来的钱以人民币买过来,这样,人民币就增加了。买得越多,投放的人民币自然也就越多。不难发现,虽然货币形式变了,例如从美元变成了人民币,但本质未变,即这是出口商品和劳务而获得的收益,是资金(资本)的回收和回报。此时,通过结汇过程而投放的实际上是资金或者资本,只是同时衍生出了货币的投放。如果你有美元,我有人民币,咱俩按照一定的

汇率交易,则纯粹是资金形式的变化。但一旦通过中央银行,则问题就变得复杂化了,在外汇资金变为人民币资金的同时,基础货币也一同出来了,而我们知道,基础货币是会派生货币的。这相当于在一颗桃树上嫁接了梨树枝,本来是一颗桃树,但我们看到的果子却是梨子,而且梨子还能再自我繁殖。外汇的结算过程,就像嫁接果树的过程,一旦嫁接成功,人们看到便是果子(货币),而原来的果树(资金)则反而不被人们所认识了。在全球化过程中,经济中的这种“嫁接”现象会不断增多,我们观察问题的视角也应随之而转换。

  至此,不难发现,当前背景下的流动性过剩是资金(资本)的过剩,如果存在货币投放过多,那也是因此而致。

  资金过剩的直接原因是国民储蓄过剩

  前面的分析告诉我们,当前的流动性过剩是资金的相对过剩。资金的使命是什么?是增值、逐利。表现出来就是

股票、债券、
房地产
市场等资产价格上扬。我国的现实情况进一步印证了上述结论。货币投放多了,是虚拟经济中的问题,而如果是资金多了,那是实体经济中的问题。对流动性过剩的不同理解会导致不同的解释,找出不同的原因,当然,其解决问题的思路也不一样了。

  如果不考虑外部因素,资金多了实际上就是国民储蓄多了。按照常理推断,当储蓄大于投资时,也就是资本多了,就会溢出,导致资本的净输出。我国实际上是一个资本净输出国家,也就是说,输出的资本比引入的资本还要多,但多数不是直接的资本输出,而是通过外汇储备来间接实现的。就凭资本净输出这一点来看,国民储蓄过剩当是无疑的。在前面之所以说,紧缩货币供应量解决不了资金问题,就因为这一点,减少货币供应的措施无法降低储蓄。

  储蓄和消费都是实体经济的概念。如果投资不能转换所有的储蓄,就会形成储蓄过剩。这意味着产品过剩,需要通过外部需求来消化,即通过出口,把内需(主要是消费需求)不足导致的过剩产品卖掉了,国内产品市场出清了,再生产过程可以继续进行,经济照样可以增长。这时,过剩的储蓄转换为了贸易顺差。顺差变成了外汇储备,进而转换为人民币资金。储蓄过剩,表明实体经济失衡,而这种失衡通过外部需求被掩盖了,反而表现为高顺差、高储备和流动性过剩这样一种看似好事却实隐藏着巨大风险的状态。我们看到的是国际收支失衡,而实体经济的失衡却不见了,相反,还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当前的流动性过剩,正是在这样一种扭曲的情形下出现的。

  储蓄过剩是因为消费率过低。如果储蓄与消费的失衡不能矫正,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便化解不了,用控制货币的办法来控制流动性过剩,那只能是扬汤止沸,治标不治本。-

  作者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责任编辑 刘 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