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龚益:突破市场经济的丛林法则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3日 00:01 人民论坛

  龚 益

  作为制度,市场经济被世界各国普遍采用,但却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表现为不同的发展模式。究其原因,就在于构成制度和导致增长的各种要素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衍生为不同的组合。从这样的意义上说,所谓“市场经济”便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术语,而是鲜活生动的社会实际。

  回顾近30年来的市场化改革,虽然存在某些不足,但整体上却足以令人欣慰。我们有理由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是适合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而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我们所要特别关注的,是如何完善市场经济,使其真正成为广大人民,或者说普罗大众的福音。

  政府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必须彻底摆脱作为“特殊利益主体”的身份定位

  具体到

中国经济的具体情况,我们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追求公平正义,突破市场经济的“丛林法则”,其实就是要表达“政府管公平,市场管效率”的主观诉求,表达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主观愿望。政府必须彻底摆脱作为“特殊利益主体”的身份定位,把经济交给市场,政府解决市场之外的问题。就市场自身而言,必须简化管理,彻底杜绝以谋取利益为目的的所谓“管理”。为了防止市场化改革中的偏差,兼顾公平与效率,我们还需要更强的公开性、更高的透明度。

  有观点认为:政府尽管是较特殊的利益主体,但也是利益主体之一。由于政府具有唯一性,除了自身的利益,还必须代表全社会的利益,而且短时期内政府的选择行为对制度变革的方向和程度有重大影响。事实上,对于一个存在自身利益的政府是无法约束的,正是由于一系列“自身利益”的存在,才使得我们在克服“市场失灵”方面屡屡出现备受指责的尴尬局面。

  中国的市场经济模式虽已形成,但是却远未定型

  中国的市场经济模式虽已形成,但是却远未定型。给出这种判断的理由,在于中国经济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巨型系统,因素众多,盘根错节。这样的系统所不可避免的,是无法克服的惯性。任何一个大系统,都不可能在瞬间完成彻底的状态改变,只有渐进的改变,才不至于威胁到系统本身的安全。在这种意义上的“市场经济”更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学术语,而是不折不扣的政治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创造了非凡的成就。所有这一切,都是源自作为社会领导者和组织者的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的政治选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之所在。

  然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毕竟还是“市场经济”。从当今国际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考虑,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任重道远,还需要经过漫长甚至是痛苦的努力。这种情况,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又面临“非市场经济国家”歧视的种种客观现实即可窥见一斑。事实上,中文甚至不是WTO认定的工作语言,在解释WTO规则的时候,中文的版本只能作为参考。说明今天在世界经济的大家庭中,我们还没有不容忽视的话语权。这种局面,是需要认真考虑、迅速改变的。为了使这种局面得到改观,我们需要思考一个最为基本的“初级”问题:能够承载“经济”的“市场”究竟在哪里?中国要融入世界,说明中国需要世界的支持,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经济”。但是与此同时,世界也同样需要中国,因为中国有着巨大的“市场”。在市场乃至需求的意义上,恐怕没有谁愿意忽略中国。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在有意无意间忘记了“市场”的本来意义,于是舍近求远,仰人鼻息。也许,该是我们考虑把目光转向自身,认真研究如何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如何通过完善市场经济,提高普罗大众福利水平的时候了。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来源:《人民论坛》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