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华生:国有股转让政策 短期属中性长期有隐忧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0日 02:40 第一财经日报

  高远

  记者:国有股转让政策出来后,很多人都预测对市场是个利好的消息,您觉得它对于市场的影响是怎样的?果真是利好吗?

  华生:我倾向于认为这是一个中性的消息。因为从一个方面来讲,过去国有股的协议转让在全流通之前,是所有的国有股转让都要通过中央一级去批准,控制得非常死。现在等于是给国有股的控股单位5%以内的自己就可以决策,从这个角度去说,扩大了下面的自主权,包括地方国资的权力。从这个角度来讲,那可能对股市有点偏空。因为过去没这个权力,现在有了这个权力。

  从另一个角度说,从

股权分置改革以后,这些股都开始自动进入流通了。现在国资委开始采取一定的规范办法进行限制,超过5%的,大企业超过一定数量的都要经过中央一级国资委来批准,对下面的权力,包括地方国资委的权力都有限制。从这个角度来说,你又可以说是利多的,所以这两个因素互相平衡之后,我倾向于说,这个消息本身对市场是中性的。

  记者:这个政策出来之后,我们发现它只是对转让做了限定,对增持限定则较宽,这样是不是也仍然不能避免市场的波动性影响?

  华生:这个恐怕体现了两个方面,一个是体现了从政策面对市场呵护,担心大规模的减持会冲击市场。可以理解为对市场的一种呵护。

  另外一个,也体现了国资委的一种态度,他们对增持显然比较放心,对减持比较担心。我想主要是说明了这两条。但是这个规定本身还是反映了政府有关部门和市场靠得太近。你的问题也问得很好,对减持有严格规定,对增持怎么没那么严格?客观地说,这些本来都是市场行为,政府不应参与得这么多,这样政府的任何一个动作,大动作小动作都可能会影响市场,引出很多问题来。而我们其他的市场参与主体,他们减持也好增持也好,大家都不会那么去关心。因为正是千千万万人的不同的增持减持行为构成这个市场,如果这些行为都有政府去规定的话,那么我们就很难摆脱政策市的阴影。

  记者:做了这样的限定之后,会不会造成流通股比例不足这样一个局面?

  华生:从长期来看,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忧虑的情况。从短期来说,我们当然希望已经进入可以流通的股尽可能不流通,不冲击市场,但是另外一个角度,如果它们都不流通,那么股权分置改革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从市场长期健康的发展来说,我们是希望流通的比例大一些好。因为我们现在2/3还是不流通的,解冻了以后如果还不流通,那么不流通的比例还是太大了。

  在成熟市场上,大体70%都是流通的。这个市场上只有所谓的“水深了”,你才能培养出强大的机构投资者来。如果流通股很少,“水很浅”,就很难培养出强大的机构投资者来。从这个角度来说,从长期来看,恐怕我们的国有股相当大量地要转化为机构人的投资,转化为社会可以流通的部分,恐怕是一个大趋势。

  而且在股改以后,大家都知道,比如说

社保基金缺钱,过去所提倡的,国有股可以划拨社保基金,在当时国有股本身不可流通的时候价值不好判定,现在应该说这个时机就比较成熟。国有股比如说划给社保基金,按照市场价格来划拨的话,就没有任何障碍。这样就会增加社会可流通的比例,使得我们这个市场的基础比较扎实,这样才能有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